构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018年03月13日09时24分    阅读:7264
供稿单位 / 本站

西安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教育为主的省属高水平大学,兵工行业特色鲜明,肩负着为制造业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和大多数工科院校一样,在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着校内实景训练不足、企业参与不充分的“双向受限”困境。为此,西安工业大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并实施了以社会延伸为核心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校内静态的、时效性受限的工程训练环节延伸到企业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制造生产实际过程中,打开了学生认识企业工程创新需求的“窗口”;企业则通过与师生的深度接触,了解学校对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真实状态,并将其对人才的需求反馈延伸至校内培养环节。这种具有双向特征的社会延伸模式,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深度挖掘问题、能力需求导向、校内外全方位交叉融合的全新途径。

新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围绕在第6学期实施的、长达22周的企业实习,重构培养体系,特别是重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新体系具有鲜明的“三阶段”和“个性化”特征。

第一阶段是基本知识储备阶段。在此阶段,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工程训练是重点,除了通过验证性知识传授和工程训练做好走向社会实训前的准备,还通过双向选择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确定校内导师以及接受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是工程实践的社会延伸阶段,是模式创新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通过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将学生选派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各环节,接受多方位、浸入式的训练,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体验工程实际、发现知识不足、总结创新能力需求,并对其表现予以全过程的评价。

第三阶段是知识结构重塑阶段。这一阶段的重塑,既包括理论知识结构,更包括实践创新能力。依据在社会延伸阶段总结的知识不足和创新能力需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进行动态评估,重构多样化、个性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知识结构的重塑;依据校企导师的现场评估,结合学生回校后的总结,在企业支持下,重新构建校内工程实践训练环境,结合科研训练在这一阶段的深化,形成多层次、实景化实践训练体系,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重塑。知识结构的动态化重塑,是双向性社会延伸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价值最大的作用体现。

三个阶段均具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和社会需求进行多样化选择的个性化特征。

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在校生参加大创训练项目、发表科技论文、申报专利数量显著提高,2015—2017年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率分别为49.8%、61%、82%;学科竞赛获国家奖480人次,获省部级奖4500余人次,获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0余项。工科各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5年有1.7万余名学生接受新模式的培养,学生年均参与科技攻关、新产品设计与项目开发等超过300项,为国家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学生和企业满意度双双提高。第三方调查数据表明,91%的毕业生对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较高,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6.9%。7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两年后就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许多毕业生短期内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认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留得住、用得上”。

培养模式得到行业与地方认可。学校先后实现陕西省政府部门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的共建,为社会延伸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行业特色更加彰显。

社会资源得到广泛有效汇聚。学校建立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教育部门与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6个优质学科实验平台。与英国泰勒霍普森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公司、中兴、腾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践创新基地23个,产教融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72个,获得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0余项。

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成果丰硕。新模式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先后获得171项国家、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6个工科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8个工科专业列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按照新的知识结构与教学体系,出版了“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实验技术”“工程学”三个类别的系列教材120余部。

教育过程向社会延伸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亟须解决的难题,是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大胆探索,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贵实践。双向延伸的教育过程,深化了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养模式革新,西安工业大学探索出了一条产教协同、科教结合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4日)

(高教所/供稿 发规处/审核 渺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