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学名师郑用琏来校作讲座
2018年11月30日14时34分    阅读:3129
供稿单位 /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IMG_20181128_133512.jpg

11月28日下午,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郑用琏教授应生物学院邀请作了题为“课堂磁力来自哪里?——浅谈驾驭课堂的动力与能力”的讲座,学院全体教师到场聆听学习。
郑教授首先用图片展示了自己在讲授《分子生物学》课程出现的“八百座位仍无虚席,依窗而坐自带座椅”的上课情形,从而引出“课堂磁力来自哪里?”这一问题,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他指出,课堂的磁力来源于教师驾驭课堂的“动力”、“能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而驾驭课堂的“动力”源自于“师爱为魂”的教育情怀,驾驭课堂的能力来自于“学高为师”的教师素质,教师人格的魅力修自于“身正为范”的做人准则。
他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如今大学课堂上出现的“低头族”、“后排坐”、“替上课”等现象,并指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面对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死板的无声抵御,是学生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的无声建议。他认为,高校教师要用课堂的到课率、学生的抬头率、同学的参与度来评判课堂是否有吸引力。要勇于迎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大学教育的挑战,面对95后学生,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注重将碎片的信息转化为系统的知识,将趣味的阅读提升为理性的学习,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网络来拓展自己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逃课”变成“淘课”。
在谈到教学方法时,郑教授指出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教必有法”,并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的案例向大家做了详细说明。他谈到,必须站在学科的高度对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力求做到内容的科学性、拓展的学术性、讲述的逻辑性、表达的严谨性、教学的规范性和素质的全面性,并从“能否让学生知晓科学的真谛”、“能否让学生产生学术的质疑”、“能否诱导学生对课堂的期待”、“能否提升批判性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来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郑教授还谈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他表示教学和科研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应相互矛盾,也不可相互代替。教学是知识系统归纳的载体,是跟踪学科前沿的动力,科研是丰富教学内容的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基。他用多个真实的案例来表明不少教师的科研灵感恰来自教学中提出的质疑,而教师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又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的资源。他教导大家既要重视教学,也要强化科研,互促共进。
郑用琏教授是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首席教授,也是教师发展中心首席顾问。整场讲座,他充满激情,妙语连珠,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赢得了大家最诚挚的敬意和阵阵掌声。

(谢伟/供稿 顾志良/审核 徐娇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