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精准“指挥棒”激活全校资源
2019年06月10日15时43分    阅读:3346
供稿单位 / 本站

QQ图片20190610104107.jpg

2019年6月10日 07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6/10/content_519904.htm?div=-1

精准“指挥棒”激活全校资源.pdf

“跟企业联合做研发,我们追求两点:务实和高效。”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团队”负责人杨兰玉博士在谈及和企业的合作时,十分坚定地说。他带领团队开展的很多项目都有着不俗业绩,其中同山东维克斯滤清器有限公司合作的“机油滤自动装配生产线”项目,凭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研发技术,直接让企业生产线上的工人由12人减少到2人,技术要求也相对简化,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倍。

务实和高效,是“智能制造团队”同企业开展研发合作的原则,也是常熟理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的一贯要求。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使命,常熟理工学院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鼓励学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科技研发能力,筛选凝练科技创新性强、技术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大、辐射影响面广的科技成果,并积极组织实施转化,让高校中的科研力量真正帮助企业发展。

“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必须要让高校的智力资源‘动’起来。”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江作军说。高校智力资源“动”起来,振奋人心的激励政策是关键。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对职称评审办法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作出大力度调整和完善,一方面建立横向科研项目与教师职称评审之间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大幅度提升横向项目业绩点并对承担的较大横向项目实施奖励,明显加大了对横向科研项目的倾斜力度。

精确的“指挥棒”下,二级学院也纷纷对各类产学研项目给予资源扶持,鼓励产学研工作开展得好的教师帮助其他教师开展工作,强调带好科研队伍凝聚研发合力。“扶”“帮”“带”的工作思路下,教师们走进企业、融入企业,科技服务地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工作氛围。学校2018年度横向科研项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共签订横向项目218项,合同经费4725.8314万元,到账经费3245.3193万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33倍和2.95倍,成绩十分喜人。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藻类遗传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是以江苏省紫菜特色产业为服务重点的科技创新团队,自成立起即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海安兰波实业有限公司、江苏瑞雪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和紫菜产业龙头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先后培育出“苏通一号”“苏通二号”等紫菜新品种,解决了“良种难育”的瓶颈问题,取得多个具良种性状的新紫菜品系,并获得国家海洋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等多个奖项。2018年11月,该团队入选江苏省成立的首批五个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的江苏省紫菜产业技术体系,承担起紫菜种苗培育的重任。

作为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团队”的一员,王超博士与南通的江东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为帮助企业完成一项关于光纤自动检测的技术攻关项目,他不惧辛苦劳累,在南通、常熟之间频繁往返,根据企业方的产品技术需求不断改进完善,最终项目完美收官,帮助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技术方面还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高校智力资源“动”起来,既促进企业发展,也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进而增强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方舟教授负责的“工业智能计算团队”与中石油合作的“管道全景检测机器人”项目,从最初针对长输管道焊缝缺陷检测的第一代产品,到能够应用于市政管道内壁腐蚀检查以及清淤等的第二代产品,研发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科研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如今整个团队包括师生在内已达40多人。

“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可以让人经常保持活力,甚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汽车工程学院李铭迪老师笑言。近年来,她参与了上海营创公司在汽车轻量化材料检测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主要针对材料研发过程中的各类工程性问题,从事研发实验方案的改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她说每参与一个项目,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但有了压力的同时,动力跟着也来了。她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进步。(作者 刘志刚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志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