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青年教师科技镇长团挂职工作见成效
2019年12月18日10时58分    阅读:29698

【编者按】2018年8月,我校选派7位青年教师参加江苏省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工作,赴昆山、江阴、张家港、通州、如东和泗阳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挂职期间,我校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地方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建言献策,同时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交流,服务地方工作颇见成效。根据江苏省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确定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考核优秀人员的通知》(苏组通〔2019〕52号),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郭文华,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朱培逸、卢振利,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宋驰(以文件公布名单为序)分别获得挂职期满考核省级优秀。近日,新闻网记者对这四位青年教师进行了采访。

走访企业600多家,挖掘企业需求300多项,对接专家教授近300名,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00多次,达成合作协议60多项,协助企业申报高企、省科技副总、省双创人才、姑苏领军人才、昆山双创人才以及建立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牵线成立常熟理工学院如东技术转移中心、昆山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常熟理工学院—昆山市周市镇协同创新中心等……这是我校7名青年教师,作为省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在挂职地方一年后交出的答卷。在助力地方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桥梁”或“纽带”,也是促进地方企业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和“实干家”。


朱培逸1.jpg

朱培逸(左一)参加江阴市人才科技周活动

一、带着企业问题找“答案”

2018年8月,作为省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的一员,我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师朱培逸走出校园,挂职江阴市华士镇党委副书记。甫一上任,他便着手展开调研,多渠道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全方位了解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朱培逸到江阴的时候,江阴利得智能监测公司正面临一项技术发展难题。为寻求技术突破,利得公司曾向国内10多所一流高校求助,但最终都没有结果。这之后,企业负责人把目光投向了科技镇长团。

就在这时候,朱培逸找上了门。

利得公司的技术需求是开发一套超高频监测系统,以解决每年因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引发的电网停电事故。这套系统的研发,超高频监测是关键点,也是技术突破的难点。

朱培逸敏锐地发现,我校电气学院有一项研究成果,与利得公司的这项技术需求很接近。他迅速与利得公司对接,同时联系学校相关课题教师,共同深入企业车间一线作实地考察,商讨制定系统研发方案,并很快提出了“超高频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项目方案。

合作进展迅速。校企双方于2018年10月开始接触,2019年2月签订合作协议,当年9月已完成核心部件传感器的技术成果转化,并随即进入生产销售,至12月销售合同金额已达500万元。

“有了科技镇长团,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变得便捷而且高效。”谈起与利得公司的合作,朱培逸感慨很深。挂职一年间,他个人或依托后方单位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协议20多项,其中已签约18项,创江阴市单个科技镇长团成员签约项目数之最。

郭文华11.jpg

郭文华与企业人员交流

“科技镇长团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郭文华也说。他是同一批的科技镇长团成员,目前挂职昆山周市镇,任党委副书记。

2018年12月,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昆山)上,一项有关“高铁用隔音材料”的技术创新需求获得中国创新挑战赛(昆山)“优秀创新需求奖”,这一项目最初由昆山科信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提出技术需求,后经我校材料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化工学院专家提炼优化而形成。同样在这次挑战赛上,另一项《新型LED电源控制器的开发》项目当场签约,该项目由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家教授团队针对苏州昆士莱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需求而立项,后历时半年完成,项目成果将变压器的电压稳定性提高到了97%。

这些项目获奖、签约以及落地的背后,有郭文华无数次于校企之间往返奔波的身影。在周市镇地方企业走访调研期间,郭文华每到一处,都与企业技术人员深入交流,然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认真分析、凝练,前后共汇集近50条企业真实技术需求。项目落地实践方面,他促进苏州市技术体系建设项目9项,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占昆山的36%,其中昆山华辰电动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的《STM32F4XX小功率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开发》项目达到450万元。他还协助建立了苏州昆山常理工技术转移中心,与昆士莱LED产业园共建实验室,促成建立常理工—昆士莱电光源测试实验室。由于这些努力和付出,郭文华获得了苏州市镇长团颁发的“最奋力拼搏奖”。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科技镇长团的基本工作思路就是“带着问题找答案”,首先主动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然后联系项目相关度最高的高校或研究机构,通过优化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对接路径,有效提升科技服务地方企业的质量与效率。

宋驰1.jpg

宋驰在实验室进行食用菌分子生物学试验

二、做企业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库”

2019年4月,“智汇泗阳·共谋发展”2019年百名专家泗阳行活动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100多人与会,共同探讨泗阳经济发展与产学研合作的方向。

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挂职泗阳县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副主任的宋驰参与主办了这次人才对接活动,同时因为在挂职期间的突出表现,在活动中受到表彰。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宋驰坚信,“无论是科技创新的过程,还是产业升级的过程,人才都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

泗阳挂职期间,宋驰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走访调研了当地的涉农相关企业,掌握企业真实需求后,先后多次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上海农科院等高校院所,拜访对接院士、杰青等30多名专家教授,并邀请到沈阳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的农业专家来泗阳实地考察,以及与泗阳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

在宋驰推动下,泗阳县先后与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海南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校地校企合作协议意向5项,签订校地合作协议2家。申报2019年省科技副总2名,省“双创”人才2名,为企业完成横向委托项目经费100多万元。宋驰也因此获得宿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和“苏北特聘专家”等荣誉。

宋驰4.jpg

宋驰参加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活动

科技镇长团的成员们都来自高校,每个人都是一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熟悉相关科技工作,可以直接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他们又是丰富的创新资源宝库,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智力支持。

卢振利,我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师,挂职如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他的专业方向是“机器人智能控制”,所以挂职期间对于当地企业的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十分关注,在调研走访当地的三一重工帕尔菲格车辆有限公司时,了解到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曾拟签署相关设备购买协议,后来却因为某些原因而搁置下来,于是他立即从中联系、协调,并通过开发区管委会进行交流、对接,最终于当年12月促成双方签署了机器人手臂联合购买和定制开发合同,合同金额近70万元。

此外,卢振还相继走访了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等多家单位,与多位行业专家交流,共同探索如东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解决方案,有力促进了如东经济开发区机器人及相关自动化技术设备升级。

卢振利2.jpg

卢振利(右)针对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升级改造与企业进行产学研项目洽谈。

“我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地方和学校的发展多做一点贡献。”卢振利说,“努力让校地合作走出一条共赢的发展之路。”挂职期间,他将自己的愿望付诸实践,协助建立了常熟理工学院如东技术转移中心,为校地双方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协调本校专家解决中天集团江东科技有限公司的光纤自动对接项目,针对在光纤测试过程中,将人工操作转化为机器操作,减少人为干预,实现对光纤参数自动测试难题进行攻关,成功签署产学研项目,项目额近60万元。

他还通过校地共建常熟理工学院微电子学院(如东),牵线搭桥签订常熟理工学院–如东县高新区战略合作协议备忘录,为学校投入1000万建立微电子实验室。目前,常熟理工学院与如东县人民政府已就进一步具体合作内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双方将择日签订《如东县人民政府-常熟理工学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卢振利 (2).jpg

卢振利(左一)在企业生产一线调研

三、与企业家真心实意”交朋友“

科技镇长团成绩斐然,因为它高效的运行机制、广博的资源优势,也因为成员们肯踏下心来干实事的服务态度。

前一天还是高校里的教师、科研人员,今天就成为承担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重任的地方干部。每一个挂职地方的镇长团成员,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如何看待这个转变?能不能迅速完成转变?以及转变是不是到位?是影响镇长团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

“要想为如东做好服务,就要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如东人’。”说起初到地方的经历,卢振利笃定地说。为此,他坚持多听、多看、多思考,在走访调研企业科技需求的过程中,随时向身边同事、企业群众学习,不放弃任何一个了解地方、了解企业的机会,一门心思让自己快速融入当地的发展环境中。

郭文华则喜欢把自己的挂职身份看作是企业的“科技勤务员”或是“技术经纪人”。他认为,企业一旦有了真实的技术需求,必然要对接专家人才来解决,这时候就是他发挥应有作用的时候了。然而要把这个作用真正发挥好,则需要真真切切地跟企业家“交朋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无间的合作关系。“要让企业家愿意跟你吐露心声,肯把遇到的困难跟你讲,并且放心的找你帮忙。”他强调说。

郭文华113.jpg

郭文华(中)参加“技联中国科大”产学研合作对接会

镇长团成员走访企业,与企业谈合作,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企业的人对你不信任、不理解,甚至门难进、人难见的情况并不少见。对此,朱培逸的体会十分深刻。当初,他发现利得智能监测有限公司的技术需求后,前去作对接交流,并很快提出了研发方案,但公司老总对项目方案的可行性是怀有疑虑的,并不能确信它真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朱培逸没有气馁,这次谈不成,下次接着谈。他一次次主动跑上门去,同企业负责人谈,同工作人员谈,谈技术、谈前景,坚持以真诚而热情的态度,逐渐改变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双方间的合作壁垒。临近2018年旧历年关时,与企业的洽谈也正到紧要关头,朱培逸耳朵炎症发作,按医嘱应该住院调理,但他心里念着未确定的项目,最终还是坚持冒雨去了企业。双方交流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注意到他手上插着静脉置留针,不禁深受感动,最终决定当场签约。

一年时间,硕果累累。我校参加科技镇长团的青年教师凭借过硬的科技实力,执着开拓的实干精神,深耕地方,助力企业,正日益成长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以及人才引进的主力。也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与成果,“科技镇长团”深受地方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的欢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朱培逸.jpg

朱培逸(左)与企业人员交流

(志刚/供稿 乐攸/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