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学院青年教师2020年上半年发表9篇重要学术论文
2020年07月01日17时53分    阅读:7184
供稿单位 / 材料工程学院

2020年上半年,我校材料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在国际著名期刊已发表9篇中科院SCI分区一区期刊论文,并创该学院年度最高发表数量。

4-6月份,材料工程学院罗铭博士、姚霞喜博士、赵俊锋博士、耿洪波博士和周弟博士分别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Macro Letter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Journal of Power Sources》、《ChemSusChem》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5篇学术论文(均为中科院SCI分区一区期刊)。

青年教师罗铭博士(通讯作者)、谭大伟博士(第一作者)、胡昕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共同在国际著名高分子材料期刊《ACS Macro Letters》(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5.82)上发表“Zwitterionic Alternating Polymerization to Generate Semicrystalline and Recyclable Cyclic Polythiourethanes”的学术论文。该研究工作报道了一种无需催化剂合成半结晶性、可回收的环状硫代聚氨酯的方法和一种特殊的用于制备环状聚合物的双单体组分两性离子交替聚合体系(ZAP)。由羰基硫(COS)和2-甲基氮丙啶的无催化共聚,合成了具有全交替结构的环状硫代聚氨酯。并以COS和N-取代氮丙啶作为单体,通过无催化ZAP方法,实现制备得到具有全交替结构的半结晶性环状硫代聚氨酯,并提出该反应的两性离子交替共聚(ZAP)机理,为合成环状高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策略。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macrolett.0c00302


1.png1-2.png

青年教师姚霞喜博士以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催化类著名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16.683)上发表题为“Mie resonance in hollow nanoshells of ternary TiO2-Au-CdS and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 文章从太阳光利用率、电荷分离转移角度设计合成空心结构TiO2-Au-CdS三元复合物,通过调控米氏共振波长使其与CdS吸收范围相匹配,从而有效提高入射光利用率,增强其可见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性能。以SiO2球为模板,通过TiO2包覆、表面修饰负载Au、离子交换及硫化等过程可控合成了TiO2-Au-CdS空心结构,利用SiO2球模板的大小可有效调控空心结构的尺寸。基于米氏理论,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尺寸空心结构的米氏共振波长。米氏共振波长在430 nm的空心结构具有更高的能量,更容易激发CdS半导体,因而展现出了最好的分解水产氢性能。与传统提高光利用率方式(元素掺杂、异相结构、敏化)不同,本文利用空心结构自身的米氏共振现象增强材料对可见光的利用率。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6337320305683

2.png

青年教师赵俊锋博士(第一作者)和杨刚教授(通讯作者),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工程技术TOP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7.467)上发表题为“Protein-mediated synthesis of Fe3N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or enhanced reversible lithium storage”的学术论文。过渡金属氮化物(TMNs)由于其高导电性以及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常规的化学合成法条件苛刻且需要大量的氨气,成本高且对环境有害。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冷冻干燥-原位氮化”的制备方法,以NaCl作为水溶性模板,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作为碳源和氮源, 原位合成了分级多孔碳负载Fe3N纳米颗粒(C/Fe3N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C/Fe3N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1500次,可逆容量仍可达444.8 mAh g-1。该研究为低成本、绿色合成TMNs基负极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论文链接:http://h-s.doi.org.vpn.lib.cslg.edu.cn/10.1016/j.jpowsour.2020.228246

3.png

耿洪波教授(通讯作者)和青年博士程亚飞(共同第一作者)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著名期刊《ChemSusChem》(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7.804)上发表题为“Boosting transport kinetics of cobalt sulfides yolk‐shell spheres by anion doping for advanced lithium and sodium storage”的学术论文。该工作利用阴离子掺杂策略来提高硫化钴负极材料的锂/钠离子传输动力学,并研究了其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合成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锂/钠储存性能。该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根于其掺杂阴离子与其蛋黄-壳结构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电极材料电子导电性,而且有效增强了其锂/钠离子嵌入脱出动力学。论文链接: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ssc.202001261


4.png

周弟博士以通讯作者身份与苏州大学共同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8.456)发表题为“Facile Fabrication of Semiconducting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Patterns on Flexible Substrate Based on a Photoimmobilization Technique”的学术论文,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该工作报道了一种侧基含二苯甲酮的光敏性芴类交替共聚物(PFBP)分离s-SWCNTs,并且将得到的s-SWCNTs以一种清洁、简便的方式固定到柔性基材PET表面。利用光固定技术制备s-SWCNTs图案,实现了s-SWCNTs在柔性基材表面特定位置的沉积。该技术简单、清洁、高效,能够大规模制备s-SWCNTs复杂图案,推动了共轭聚合物包裹s-SWCNTs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9b21142


5-1.png

5-2.png

此外,1-3月份,材料工程学院罗铭博士、姚霞喜博士、刘泉博士和董慧龙博士发表4篇中科院SCI分区一区期刊论文。其中,罗铭博士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材料类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6.97)上发表题为“Non-Isocyanate and Catalyst-Free Synthesis of a Recyclable Polythiourethane with Cyclic Structure”的学术论文;姚霞喜博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工程技术TOP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6.64)上发表题为“Multi-colored hollow carbon-containing titania nanoshells for anti-counterfeiting applications”的研究论文,并被选为内封面;刘泉博士(第一作者)和韦波教授(通讯作者)在工程技术TOP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6.64)上发表题为“Fast synthesis of Dy3+ and Tm3+ co-doped double perovskite NaLaMgWO6: a thermally stable single phase white-emitting phosphor for WLEDs”的学术论文;董慧龙博士与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周柳江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noscale》(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6.970)期刊上发表了题为“Recent advances of novel ultrathin two-dimensional silicon carbide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新型超薄二维碳化硅在理论方面的最新进展)的综述性论文。

(胡秀丽/供稿 韦波/审核 志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