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常熟理工学院:全过程多维度培养IT类应用型人才
2021年03月31日09时11分    阅读:4002
供稿单位 / 本站

QQ图片20210331091048.jpg

2021年3月31日 8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3/31/content_592297.htm?div=-1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对高校IT人才需求空前迫切。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大环境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秉持“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强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十年磨一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构建“五双”全要素育人机制,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五双”即“双元”(学院+企业“双元”主体)、“双真”(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数据实训平台)、“双创”(创新+创业环境)、“双师”(讲师+工程师师资)、“双源”(构建教学线上资源+线下资源)。“通过将‘五双’机制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了,主动开始真操实练,从而使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龚声蓉对10多年教改的经验作了总结。

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杨加康是培养机制的受益者,大二时杨加康进入计算机学院实验室,成为董瑞志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中的一员。他参与的项目——“基于树莓派的老年慢病用药系统”顺利入驻常熟东南大学生创业园,荣获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智慧校园”主体赛(创意类)优秀奖。2020年他编译出版《物联网项目实战:基于AndroidThings系统》,这是国内译介的首本有关AndroidThings系统的书籍。2017届学生程力,参加常熟理工学院与美国蒙莫斯大学联合硕士培养项目,硕士毕业后经过多轮竞争,成为当年70多名应聘苹果公司总部中仅有的一位入职人士。

校企、校地、校校多维度合作,全过程育人打通“最后一公里”

得益于苏州地区大量的IT企业,学院校企合作全面覆盖各专业,实施校企合作“3+1”培养方式,即学生在学校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后,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开展真实项目实训及企业文化熏陶,提高了毕业生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也延长了企业对用人的考察周期,受到企业普遍好评。上市公司苏州科达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谭丽霞介绍:“我们人力资源部每年在全国各地花大量时间进行招聘,但效果不理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与苏州本地高校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按照校企合作模式,2018年招聘20名学生从大三暑假开始进入公司实训,最后除了一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其余都顺利入职我们公司。”国泰新点人力资源部经理陈俊荣也介绍:“常熟理工学院到目前有90多人入职公司,仅仅5年时间,已经有10多人担任项目经理及走上公司中层管理岗位。”目前,用友集团苏州公司、航天龙梦、国科数据等企业和机构主动对接学校,希望开展深度合作,为其输送更多人才。

校地合作同样也给地方机构带来有利因素,常熟大数据机构自成立以来就经常往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跑,校地合作迅速升温,实现了从“亲近业界”到“融入业界”的转变。近日,常熟市政府部门和常熟理工学院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签约,成立智能网联研究院,更好地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新高地”,在江苏“两争一走”目标中作出表率。

校校合作让师生大受裨益,学校计算机学科与美国蒙莫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建立了信息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开阔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搭建了平台。借助联合实验室平台,在“中国常熟—日本北九州—美国欧克莱尔—美国纽约”定期举办和轮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同时,联合3所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各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国际互访和交流,探讨各国大学的教学,取长补短。

构建第二课堂创新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第二课堂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得益彰”的综合素质培养机制,鼓励学生组队课外兴趣小组,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院探索形成“学科竞赛→工程实践中心(项目驱动的‘1教师+1企业+1学生’团队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社团→创新工坊→校企(IT企业联盟优质企业)联合实验室”的多轨并行实践体系。

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贾皓翔,从黄瑜岳老师讲授的新生专业认知教育和C语言课程开始,到加入聂盼红老师组建的ACM队伍,从校赛到ACM-ICPC亚洲区域(银川)赛铜奖、第十届蓝桥杯C/C++程序设计大赛国赛二等奖、2019年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分站赛(哈尔滨)优胜奖,对程序世界充满好奇的他最终拿到了心动的腾讯公司入职邀请函,他的感言是:“掌握一门技术是件很酷的事情。”近3年,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获国家级别竞赛奖励100多项,先后获全国“互联网+”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奖项,还自主研发了无人驾驶的“智小蜂”无人清扫车。

“抱团取暖”发起建立计算机学科联盟,提升教书育人整体质量

名师出高徒,在计算机这个专业领域,地方应用型本科学院各有特长但也各有局限。为了培养高质量行业人才,2016年常熟理工学院联合多所高校共同发起构建江苏省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学科联盟,共同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及评价标准,在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抱团取暖”。成员从发起时的12所学校到目前实现了江苏省应用型高校全覆盖,这种互助式共享机制大大提高了办学成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龙头行业、创新型对口企业的切实需求和学院自身各个专业的特征,常熟理工学院创设了“3+1+1”学习通道,即大一、大二打基础,大三做专业,大四重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对优秀者提供了“大五”参与国内外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机会,使其继续深造。

十年砥砺,成果斐然。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入选江苏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级别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毕业生广受欢迎,随着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常熟理工学院的改革之路会不断走下去,为应用型IT人才培养探索更多路径,为江苏建设作出更多贡献。(钱振江 苗庆松)

(纪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