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日报】本市不断深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2022年05月30日14时44分    阅读:2173
供稿单位 / 本站

QQ图片20220530143954_副本.jpg

QQ图片20220530144049_副本.jpg

2022年5月30日 头版

http://dzb.csxww.com/forums.action?date=20220530&products=32058101-1&isLogin=true

文/融媒记者 冯碧珩

作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常熟始终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境内生物物种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栖息环境。经过长期保护与修复,目前常熟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生态效益得到极大凸显、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完善保护体系 促进生物多样性

5月中旬的一天,苏州湿地自然学校鸟类调查员在铁黄沙湿地观测到黄腹山鹪莺活动的身影。这不仅是常熟首次发现,也是江苏省首次记录该物种。鸟类种类多样性水平反映了一个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苏州湿地自然学校自2018年开始在铁黄沙湿地开展系统观测活动以来,已经监测记录到了230多种鸟类,这些鸟类中有很多是首次在常熟被观测记录到。这表明当地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突出。

常熟生境类型丰富,湿地、农田、森林一应俱全。多年来,常熟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污染源头防控工作,提升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得森林、湖泊、湿地等多种形态有机融合的自然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在湿地修复工程中,常熟不断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构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形成了由南部生态屏障区、西部生态保障区和北部生态廊道构成的以湿地为核心的城市生态格局。由于保护修复措施有力,截至目前,常熟在湿地区域共监测到湿地维管植物119科459种、底栖动物24科52种、鱼类10科40种、鸟类45科320种,其中包含青头潜鸭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疣鼻天鹅等4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实践教育结合 人与自然共发展

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常熟努力践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理念,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新思路,在青山绿水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月19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联手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多样性科普宣教活动,为大学生们带去一堂生动活泼的生态环保信仰公开课,讲座累计获得点赞5.3万。

除了走进学校举办自然保护公开课堂,常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还注重打造亲子互动活动,从娃娃抓起,引导更多市民科学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积极参与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常熟依托沙家浜芦苇荡独特的湿地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融合民俗、文化、历史等多种元素,研发教育课程,以湿地鸟类为切入点,组织户外与室内相结合的活动,寓教于乐地向亲子家庭讲授鸟类的种类、分布、作用以及常熟鸟类保护情况等知识,进一步激发市民保护大自然、爱护湿地环境的热情,走出了一条“实践教育相结合,人与自然共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摸清“家底” 提升保护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水平,常熟自2021年10月正式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计划通过1年时间完成对全市范围生物物种详细调查,重点开展对沙家浜、虞山尚湖、昆承湖、铁黄沙等重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摸清常熟“家底”,建立生物多样性名录和评估体系,为今后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强化生物资源保护和能力建设、实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调查工作启动至今,生物多样性调查人员已经记录到物种735种,其中维管植物571种,陆生脊椎动物122种,淡水水生生物42种,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36种,濒危物种23种。监测监控结果显示,每年10月份开始,本市就有雁鸭类不断飞临,12月和1月是雁鸭类数量最多的时期,它们依赖本市优质的湿地生存,特别是沙家浜区域每年会有数以千计的雁鸭类越冬水鸟来此栖息游玩,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白鹭在湿地公园分布广泛且种群规模较大。

本市将继续扎实推进本底调查具体任务,努力加快完成本底调查形成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常熟生物多样性总体调查成果报告以及铁黄沙、尚湖—虞山和昆承湖—沙家浜专题名录调查成果报告等,同时创新编制《常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索制定《常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努力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框架与机制,并积极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与平台建设研究,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常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徐徐/供稿 蒋超/审核 南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