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全”理念提升育人效果
2018年03月21日14时22分    阅读:12861

人文学院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办学底蕴,其学生管理工作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工作机制,育人效果逐步提升。

一、全员育人是前提。育人不仅是一个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凡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人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如何以学生为本,开掘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无疑是育人的前提。人文学院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了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模式。2008年,学院启动导师制,架起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大批院内外优秀教师加入到育人队伍中。许霆、刘华民、丁晓原、沈潜等教授长期担任学生导师,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如学院07级历史学专业学生解军从申报校级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立项,到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的立项,再到毕业论文荣获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最终如愿考取研究生,始终贯穿着沈潜教授悉心致力的关心和帮助。2013年初,人文学院在校内率先推行班主任、辅导员二元制学生管理模式,大批教师加入到学生管理队伍中,班级管理工作更加深入细致。中秋之夜,人文学院的新生班主任与新生共同度过,给异乡求学的学子送去了关怀。同时,学院以“学术人文、青春人文、和谐人文”为院训,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包括考研辅导、就业咨询、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学院全体员工参与育人工作中,将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二、全过程育人是关键。过程之美,美在渐行渐入、潜移默化的动态性效应。如何把育人过程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每学期的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从学习到生活的全过程,最能彰显瞩望学生一路成长的心灵轨迹。人文学院育人工作一以贯之,从招生宣传、新生入学教育、育人常规工作、过程管理、毕业生后续回访和指引等着手,形成了日益规范的全程化育人管理模式。学院往年的招生宣传员往往是行政人员担任,2013年学院在全体教师中招聘招生宣传员,邱慧萍、陈亚天、顾劲松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为我校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作出了贡献。在2013级新生入学教育中,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除了常规教育以外,人文学院还大力筹办了“超级新生 智者为王”校园百科知识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学院十分重视每年的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学院教师通过担任比赛评委、讲座嘉宾、指导学生竞赛等方式参与活动中来,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就业工作中,学院广泛搜集并及时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促进了学生就业,学前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师范)考编率达到80%以上,如负责就业的掌海啸老师曾搜集了各地教师考编信息,形成了“各地考编宝典”。学院也很注重毕业生跟踪服务,如邀请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齐晓东老师设计调查问卷,就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和对大学专业学习的反思展开调查,为改进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三、全方位育人是保证。人文学院以宿舍社区、社团组织、家庭教育、实践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宿舍社区是学生情感表达最本真的场所,学院既重视宿舍社区文化环境的营造,又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学院经常举办富有专业特色的宿舍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学生党员通过QQ群、校内网、微信等交流平台,使学生宿舍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组织的教育,并成立党员服务站,设立服务日,给予细微周至的关怀。学院注重育人工作重心下移,关注社团建设,学院现有各类社团10个,社团人数超过1000人,学院分团委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师兼职社团指导,如黄斐、邵勇分别担任言念诗社、书法协会的指导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人文学院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家长来校等机会,通过召开座谈会等途径,提出家庭教育的要求;搭建双向互动的联系平台,告知家长如何利用学生信息平台获取孩子在校信息等,同时班主任、辅导员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学院拟从2013级开始,成立有学生和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委员会。此外,学院注重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院以服务和奉献为主题的“阳光服务计划”已坚持5年,由顾永安教授牵头,人文学院与常熟市实验小学开展“小学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合作建设”合作教育项目,从课程建设层面引入小学教育的优质资源,进而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良好的课程平台。


(顾国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