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我校教师在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2024年12月13日14时48分    阅读:3845
供稿单位 / 科技产业处

9月份以来,我校教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中科院一区高水平研究论文21篇,其中部分代表性论文如下:

材料工程学院周峰博士(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一区,IF=18.5)上发表题为“SuFEx-based Transparent Polysulfa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unable Resistant Electrical Memory Materials”的研究论文。论文基于六价硫氟交换(SuFEx)点击反应合成了三种具有不同电子特性官能团的透明聚硫酸酯(P-BPS, P-TPA和P-TPABPS)材料,并将其作为活性纳米中间层应用于有机电存储器件中,实现了可调的有机电存储行为。本论文提出的通过简单的功能官能团的调控策略为新型半导体存储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思路借鉴和理论依据。

图片1.png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417606

材料工程学院施少君博士(通讯作者)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一区,IF=18.9)上发表题为“P2-type layered oxide cathode with honeycomb-ordered superstructur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论文基于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Jahn–Teller畸变、结构相变和氧释放是Mn/Ni的主要缺陷,采用Li-Ni-Cu共取代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蜂窝状超结构的P2型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0.67Li0.1(Mn0.7Ni0.2Cu0.1)0.9O2。样品在22°左右表现出蜂窝状有序的上层结构,这归因于层间阳离子的局部有序排列。论文利用Li-Ni-Cu共取代,使Li+从金属氧化层向中间层迁移,并且在金属氧化层中起柱状作用,从而抑制了Mn的Jahn-Teller畸变。在200 mA g-1下,经过100次循环后,正极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82.5%。该种正极材料的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与Na2/3Ni1/3Mn2/3O2的不同。它的电子供给不全由eg* (Ni-O)态下从O2p提供,而是部分由O2p非成键提供。在充电过程中,过氧O-随着晶格氧的氧化而产生。在放电过程中过氧O-强度逐渐降低。论文还通过DFT计算来揭示反应的机制。证明了这种Li-Ni-Cu共取代的Na0.67Li0.1(Mn0.7Ni0.2Cu0.1)0.9O2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图片2.png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24002514?via%3Dihub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钱旭博士(通讯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国科学院一区,IF=13.3)上发表题为“Regulating the broadband near-infrared emission of Eu2+-doped Ca3Sc2Si3O12 phosphors through constructing defect for diversified applications”的研究论文。论文提出了一种食品检测用Ca3Sc2-xSi3O12:Eu2+近红外荧光粉,通过缺陷调控显著提升了近红外发光效率。基于球差电镜和DFT第一性原理计算,表征了样品中的Sc空位缺陷,分析了缺陷诱导的发光增强机制。将性能优化的Ca2.98Eu0.02Sc1.9Si3O12近红外荧光粉封装成近红外LED,在蓝莓酒酿造过程的实时监测、水果品质检测及生物成像中实现了初步应用。这些结果对推动近红外荧光材料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图片3.png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4360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黄娟博士(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一区,IF=8.2)上发表题为“Coenzyme Q10-loaded microcapsules stabilized by glyceryl monostearate and soy protein isolates-flaxseed gum: Characterization, in vitro release and digestive behavior”的研究论文。论文针对辅酶Q10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的应用瓶颈,采用微囊技术进行递送。对传统微囊的芯材和壁材分别改进,利用大豆分离蛋白和亚麻籽胶静电自组装形成复合壁材,高熔点的脂质单硬脂酸甘油酯引入芯材,采用膜乳化和复凝聚法制备微囊。论文表明辅酶Q10微囊的包封率高于70%,可以在水性基质中分散成为粒径在300-700nm之间的多层乳液,在单硬脂酸甘油酯和大豆分离蛋白-亚麻籽胶复合物的协同作用下辅酶Q10具有明显的缓释行为,辅酶Q10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得到提升,本论文为开发高生物利用度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图片4.png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4.134680

机械工程学院唐丹娜博士(第一作者)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中国科学院一区,IF=10.3)上发表题为“Ultra-temperature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additive manufactured diamond/SiC and carbon fiber/SiC composites”的研究论文。本论文采用还原光聚合技术成形了金刚石/SiC和碳纤维/SiC复合材料。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评估了TPMS结构的宏观和微观力学性能以及隔热特性。对两种材料的接触刚度进行比较后发现,金刚石/SiC表面的接触刚力是碳纤维/SiC的两倍。然后比较了两种材料在高温和室温压缩下的屈服强度。碳纤维/SiC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而金刚石/SiC在800℃下表现出增强的稳定性。此外,对Diamond、Gyroid和IWP三种结构的压缩性能进行了模拟和比较。Dimaond结构表现出优异的屈服强度,这归因于其多孔结构支柱的45°角取向。最后,对耐高温特性的模拟比较表明,在高热导性填充材料和多孔结构的共同影响下,金刚石/SiC表现出优异的隔热性能。

图片5.png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4860424004275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张玲玲博士(第一作者)在《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中国科学院一区,IF=8.7)上发表题为“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movements of bubbles”的研究论文。论文构建了多空化泡的脉动和移动模型,基于模型模拟超声场中空化泡的移动。空化泡在声场中不仅直线运动而且圆周运动,且气泡之间能够吸引、排斥甚至保持动态平衡。空化泡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吸引、排斥和保持动态平衡三种状态;当空化泡圆周运动时,它们之间除了相互吸引,还能保持恒定的距离运动。此外,在半径相空间讨论了气泡的移动情况。本文讨论的气泡移动为超声场中空化云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思路。

图片6.png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ultsonch.2024.107050

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蔡绍祥博士(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国科学院一区,IF=9.7)上发表题为“A clean bamboo-based carbon-iron multi-interface complex fo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ttenuation and thermal insulation”的研究论文。本文以浸渍扁平竹片单板为原料,采用Fe(acac)3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原位热解法制备了一系列含铁生物炭基复合材料(CFBs)。通过湿热耦合软化、压扁和切片处理,对其组分和显微组织进行预调控。在1.15 mm的固定厚度下,CFB-0.8具有良好的EMW吸收性能,RLmin值高达33.03dB,最宽有效频率带宽高达4.08GHz。此外,CFB-0.8具有稳定的焦耳加热性能(0.9V, 79.7℃),其面内导热系数是扁平竹(0.62 W m−1 K−1)的31.4倍。这主要归因于丰富的异质结界面、结构引起的电磁衰减(多孔结构散射、纳米级效应)、缺陷引起的深度吸收机制(晶格缺陷、电场集中、不均匀碳化结构)和热转换。本研究为开发EMW吸收材料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数据,为生物质材料的高价值利用和延长其固碳寿命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7.png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4.143636

(洪学鹍/供稿 张方舟/审核 知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