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精神资助”工程
自《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颁布以来,我校已基本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本渠道、勤工助学为主要途径、各类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困难补助为辅助手段的全方位帮困助学保障体系。去年各类资助资金下发达到2200多万,本年度“德康基金”、“建行助学金”等多种校外奖助学金的注入,让我校对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力度与广度再次加强,也切实兑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诺言。随着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推广,今后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将从外在的“经济扶贫”逐渐向内在的“精神资助”转向,学生只有学会自立自强以自我脱贫,助人自助反哺社会,才能使我校资助工作得以更深层次的良性运转。
心理脱贫 接纳自我
经济困难学生因成长环境等因素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连带出现“心理贫困”问题。我校将“以人为本”概念落到实处,把精神扶贫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打造心理咨询平台、繁荣校园文化等措施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帮扶工作,让经济困难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调整认知并学会接纳自我,通过寻找精神依托来帮助摆脱“心理贫困”问题。我校的“阳光关爱计划”、“博爱复明”关爱行动等,都是以外部干预的方式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深层次关注其成长的健康度,努力把经济困难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助困与育人达成有机结合。
志愿者自助 摆脱依赖
单一的经济资助容易加剧学生的依赖心理,也不利于学生成长,学校在基础性资助工作中,通过强化国家、国励等奖助学金以及勤工助学岗位对学生的评定、考核要求,帮助其提升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学会以劳动的方式获取学校资助金,完成自我救助。与此同时,学校也在日常思政工作中加强励志教育,灌输自立自强概念,并提供平台和资源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校在就业平台、就业指导、就业经费等方面对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倾斜,通过励志教育与能力帮扶相结合,广辟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帮助困难学生由单一“受血者”向“造血者”过渡,通过自我潜能的挖掘与培养获取自力更生的能力,真正缓解经济困难的问题。
反哺助人 责任延续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在资助工作中表现得较为隐性,但直接决定着资助工作今后的发展层次,学校重视感恩教育并通过营造环境、树立典型、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强化道德情感的培养。学生在从“物质上的受助者”向“精神上的救助者”转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恩的幸福感,通过反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来将责任与义务延续。与之相对应的,我校采用管导结合方式,通过完善诚信档案建设,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等积极构建完备的预警机制,减少受资助学生的违约违纪行为,以此来保护良好的资助工作环境,并进一步提升资助工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