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从狭义上说,集中体现在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存在两个误区:第一,学风问题都是学生的主观问题。学风的主体是学生,但把学风问题都归结为学生主观原因,是对学风建设内涵理解的偏颇。从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来看,要实现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风的形成受到教师治学风气的影响,也受高校教学管理的制约。第二,学风建设是学工队伍的事。学风建设离不开学工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但如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泾渭分明,教学工作只管课堂的知识传授,学生工作只管校纪校规的检查督促,就会出现业务教学与思想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体师生教学行为的综合,是学生所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综合,是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创建优良学风,需要明确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树立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育人理念。二级学院处于基层一线,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工与教学虽然直接面对学生,但在育人工作上往往疏离大于协作,在目标、理念上存在误解,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不够,在活动安排、环节设计上也配合不足。学工与教学都以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使命,目标一致,分工不同,应该有机配合、协同育人,共创优良学风,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明确两个主导,协同创建优良学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在二级学院,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最直接相关的是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我们应该大力研究如何将育人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更好地协同,使育人工作整体更为有序,育人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发挥,育人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由教学主导的第一课堂(专业学习)在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学工(包括共青团、学生组织等)主导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技能与素质更具有优势,明确了这两个主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学工和教学必须协调好时间和内容,为优良学风的创建营造适宜的环境。
实施二元制学生管理模式,以教学最优化促进学风建设。2013年,我校实施二元制学生管理模式,大批专业教师开始担任班主任,其直接面对学生的机会大大增加。从“为了学生的一切”出发,专业教师作为班主任,更能从教学的角度动态把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和细节,主动寻求与其他教学人员分工与协作,寻求相关教学人员的认可和支持,利用班主任的角色优势,更好的在培养人才方面实现学工与教学的效果最优化。协同机制下,教学主抓教师治学之风,学工狠抓学生学习之风,治学之风改善学习之风,以学习之风推动治学之风的提升,从而实现教学与学工的良性互动。数学与统计学院不断探索二元制学生管理模式下教学与学工的协同机制,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常规制度:教学与学工联席会议制度、教学质量考核共评制度、年度学风建设分析汇报制度、优秀班集体共评制度、优秀班主任共荐制度,让教学与学工的协同有了制度保障,在互相认同的基础上,灵活协调,有机配合,为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实现育人目标。
学风是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学风可以借助集体力量对个人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强烈氛围,对保证和促进学生圆满完成学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协同育人队伍对促进学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