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以“工匠精神”融入内涵发展“质量”之维
2018年04月12日08时26分    阅读:8846
供稿单位 / 本站

QQ图片20180412082408.png

2018年4月12日 16版

电子版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1804/12/c467218.html

1b916aff-4bc0-43b9-b24d-af473dec6835.pdf

以“工匠精神”融入内涵发展“质量”之维

——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年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常熟理工学院获批立项项目45项,获批项目数位列全国第九名、江苏省第一名。

立项项目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新工科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为常熟理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搭建了更多新的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实现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从‘资源输入导向’向‘能力产出导向’转变。”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朱士中说,“实现两个‘转变’的关键所在,就是要以‘工匠精神’融入内涵式发展的‘质量’之维。”这句话,浓缩了常熟理工学院多年来走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转型定位,携手行业协同发展

3月3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的春季大型校园招聘会上,包括中利集团、波司登集团、海澜集团、红豆集团、沙钢集团、隆力奇生物科技公司、大陆汽车公司、观致汽车公司等在内的来自苏州、常熟及周边地区的企业有180余家,占到了全部参会企业的75%。

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续十多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四位的常熟,常熟理工学院十分清楚自身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区域化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需要不同类型人才,以及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现实趋势,也让常熟理工学院深刻认识到“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从2004年升本开始,学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早提出、研究并探索“向应用型转变”,实施校地互动发展战略,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逐渐确立起“地方型、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并提出“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办学理念,走上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之路。

“行业学院”是常熟理工学院探索实践的一种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与一般校企间开展合作教育不同,“行业学院”模式下,学校不再只是与某一家企业“一对一”的合作关系,而是与特定的整个行业相对应。学校目前建成的几所“行业学院”如汽车工程学院、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康力电梯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等,就分别主动对接了长三角区域内汽车、光伏科技、服务外包、电梯、纺织服装等产业优势。

这种对接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方面,依托这所“行业学院”,学校近年来相继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梯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等新专业,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实现了高度统一。再一方面,学校引入行业标准,结合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做进一步细化,进而构建起全新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行业学院”形成了学校、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体”,扩展了学校的发展疆域,有效促进了学校与行业的协同发展。而在“行业学院”内部,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所具有的“行业”特色,则保证了学校人才产出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衔接。

内涵建设,提升协同育人实力

与地方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常熟理工学院深谙“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优化自身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式,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常熟理工学院院长江作军如是说。

从2006年起,常熟理工学院分别以教学基础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为主题,连续开展了3年教学质量年活动。在此期间,学校借鉴ISO质量标准理念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以及国内外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满足学生对教育服务要求、政府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为目标,构建起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2009年,常熟理工学院又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继续深化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以应用本科办学和应用人才培养为核心,推动学校教育观念更新和教学改革步伐。同时,学校还全面引入专业认证的理念、思路和做法,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与质量要求。2010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省市共建常熟理工学院协议。

2011年,学校还在全省新建本科高校中率先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教学生涯设计、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并通过专题研修营、教师沙龙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所有这些举措,都基于一颗朴素的共识: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当然要有高素质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

2011年底,常熟市与常熟理工学院成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借助“省市共建”“校地共建”,常熟理工学院创新合作管理体系,完善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影响力。

做到从中求学,培育实践应用人才

“我们决不在书本里造车。”2014年,常熟理工学院14名大学生在组建CIT大学生方程式车队时,喊出了这句响亮的口号。以此为激励,大学生队员们把课堂上学到的操作知识化为实践,对照方程式赛车标准,研究发动机、刹车等,从一个螺丝做起,终于自主研发制造成功了苏州地区第一辆方程式赛车,并于当年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取得了新车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CIT车队是典型的以“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求“真题真做”,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境,培养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样是在2014年,学校启动了三年“教学内涵建设年”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基本思路重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并提出将专业创新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鼓励基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创新课程,设立学生创新学分。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同基于企业项目“真题真做”的情境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样,都是提供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引领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和学生“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强化、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最终成长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标准。常熟理工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之路,正是紧紧握住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之维,在“注重通识,融入业界” 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向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建设目标不断迈进。

(志刚/供稿 纪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