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做有情怀的价值引领者
2018年5月17日 13版
电子版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1805/17/c481099.html
“大学要培养的不是拥有一技之长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情怀、有温度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才。立德是树人之本,是树人之魂。”在常熟理工学院2017党建与思政年会上,校党委书记朱士中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在长期的办学中,常熟理工学院一直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心头,60年来努力追求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情怀的价值引领者,在课程、实践、心理、资助等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课程育人: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生物学上的进化论、改革开放理论与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共同富裕理论与高等数学中的幂律分布理论有联系吗?在常熟理工学院思政教育课上,任课教师孟祥瑞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展相应的教学,把思政课上出了新风采。孟老师的课,被称为“专业融合性专题教学”,是对提高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的实践探索,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改革的一个缩影。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常熟理工学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启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计划,包括通识核心课程强化思政内涵,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和正确的理想信念;以翻转课堂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师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辨识力和自觉抵制力;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引导专业课教师彰显课程的价值使命,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实践育人:在社会生活中接受陶冶
“活动对我震撼很大。虽然不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宣传,用亲身示范带动、感化、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力量加入其中。”2018年元宵节,常熟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参加完“我当一天环卫工”志愿服务活动后,写下了上面的一段感言。
从一名学生三年内无偿献血6000毫升,到学校被誉为“常熟市无偿献血110”;从一群学生用收集的饮料瓶变卖所得资助青海省的两名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到成立全省首家青年大学生爱心互助平台……一连串的爱心故事在常熟理工学院校内外广为传播。在常熟理工学院,每年有1万多名大学生投身到志愿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中,用一颗颗跃动的爱心、一滴滴挥洒的汗水,涵养起社会责任、使命担当。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常熟理工学院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在实践育人方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好评。
心理育人:融育德于育心中
当顶着“鸡窝头”、吊着背心、一脸胡子邋遢的“挂科哥”小志走进辅导员办公室的时候,那眼神瞬间把辅导员王中教秒杀了。小志因家庭变故,个性大变,沉迷网络,挂科严重。一个小时的长谈,只换来小志冷冰冰的“嗯,我知道了”。面谈失败后,王中教积极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领导讨教办法,决定从“爱”入手。带小志一起打篮球,发挥小志爱编程的兴趣,让他制作小程序帮同学测算学分绩点等。一件件“有意而为”的事情被做得“润物无声”,小志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了。
小志的改变得益于学校“一个网络、一支队伍、一个理念”的心理育人体系。常熟理工学院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四级网络,自上而下层层拓展心理教育空间。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从来不局限于矫治的层面,而是以“人”为立足点,加强人文关怀,专注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把育德和育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李俊锋说。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融育德于育心中,常熟理工学院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资助育人:在受助中受教
在2017年“隈利实国际助学金”颁奖典礼上,当全体获奖学生将自发制作的小礼物送给资助企业时,现场响起一片掌声。一件件精美的小礼物,凝聚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刻苦钻研、对资助企业的深深敬意和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回报。
“献一份爱心、敬一份孝心、持一份恒心、表一份真心。”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积极探索、制定、落实企业奖助学金“四颗心”行动计划,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发挥企业奖助学金在大学生中的资助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感恩、责任和诚信意识。学校以国家资助为主导、校内资助为辅助,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统筹了来自政府、社会、学校、校友、个人等不同渠道的资助资源。具体资助工作中,学校尤其注意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以勤代补’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学校由无偿资助变有偿资助,实现了单纯地助贫向助贫与育人并举的转变。”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处处长倪春虎说,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王迎春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