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2018年07月10日11时18分    阅读:16142
供稿单位 / 本站

“一流本科教育”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应然与实然态势,也是一般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而一流本科教育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也只能是本科生基本的、自由的、可持续的、充分的、创造性的发展,离开本科生发展谈一流本科教育是缘木求鱼,无本之木。

一、一流本科教育是全面的教育

人发展的整体性规律决定了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施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本科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高阶升级教育,是本科生基本发展的基础。一流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领袖、行业骨干、团队中坚、岗位能手等社会精英,这类人才必须是“有个人修养、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有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有全球视野的完整人”。因此,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实施一流的全面发展教育。

举凡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本科生奉为教育圭臬。为弥补限制本科专业教育的缺陷,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课程结构中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试图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虽然从宏观层面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诸要素设计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但从微观层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诸要素缺乏深度解析和可操作的科学设计,所提出的培养目标没有融会贯通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论证调研不充分,文理通识教育在体现永恒价值、知识密度、原理性、迁移性、通用的工具方法等方面表现不佳,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淡薄,功利化明显,第二课堂设计比较凌乱,且孤立运行,没有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教育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被忽视。基于以上问题,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就要尊重人发展的整体性规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统整教育观,将学校各教育元素统整起来,将各教育元素与组成学生素质结构的各要素相对应,促进学生多元素质和谐发展。

二、一流本科教育是个性化教育

个性是一个人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在社会关系中的集中体现。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基础上,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促进受教育者个性自由发展。个性化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大学本科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智慧品质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人创造能力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的生成依赖于个人志趣,而志趣的形成仰赖于个性化教育。一流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精英,他们必须有卓越的才干方能担当大任。卓越才干的养成其实是基于个体独立人格、个人尊严、内在动机和个人价值的一场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强大生命自觉运动,而个性化教育正是以弘扬受教育者主动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特性的教育选择。

现行的专业管理制度让在应试教育重压下的高中毕业生必须在高考之后的几天内决定自己一无所知,却要终生从事的专业,即便是这种草率选择,绝大部分学生也无法如愿,而是被强制调剂到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产生力量和豪情的专业,这是对个体生命自觉的漠视,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无视,是对个人尊严、个人价值和内在动机的无情抑制。当一个大学生的独立性、自由意志、力量和豪情被抑制以后,他永远不可能实现主体性的生成、成长和发展,也永远不可能具有卓越才干。因此一流本科教育在学生专业选择问题应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本科生基于个人志趣选择就读的专业。当一名本科生在能涌动自身力量和豪情的专业领域畅游时,他就在成长为一流人才的道路上获得了强大的内在动力。目前大学中实施的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跨校修读学分制度等不失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技术路线,应予坚持、推广和完善。社会的发展,大学已然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机构,大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多样的。大学管理者必须善于利用和挖掘大学业已存在的开放环境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和活动舞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砥砺的场所和不断涌溢的机会。

三、一流本科教育是发展力教育

发展性学力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应用、反思、批判和评价的认知能力,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规则和数据,组合而生成新的规则、数据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利用习得的概念、命题、规则和数据,生成有社会价值产品创造能力等综合的体现。一流本科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推动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自觉运动,其前提是必须要让学生获得发展性学力。

实施以学生发展性学力为核心的发展力教育,是对初露端倪的智业文明这一全新文明形态的自然反映。智业文明是一场以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为核心的智能革命,在智业文明时代,需要我们“用不确定的眼光看待世界,再用信息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智业文明时代需要的人才应具有内在自我驱动的强大创新能力、自定义工作能力、不断获得知识增量的能力、不断扩展自己认知边界的能力、将知识运用到新环境的能力以及批判思维、沟通和合作能力,分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这一要求是对一流本科教育发出的最具震撼力的信号,意味着只有培养出具有极强发展性学力的人的教育,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流的教育。

实施发展力教育首先要以适当难度的教学为抓手。本科教育阶段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的发展,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加之大学生意志力增强,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兴趣日益广泛,具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使得大学生具备钻研高深学问和创新的智力基础。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构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体系,其基本策略是通过教学创设“最近发展区”,教给学生适当难度的知识,促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水平”转化,实现学生认识能力、道德、情感、意志的发展。其次,除教学难度外,让本科生学习具有智力厚度和理论硬度的专业化系统知识也能促进学生智慧技能发展和发展性学力,这在被网络割裂的知识碎片化、思维碎片化时代具有特殊的智慧价值。专业化系统知识不仅是成就一名专家所必需的,而且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智力价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具有智力厚度和理论硬度的专业化系统知识本身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个人的知识经验系统越有结构,就越精确分化,就越有利于检索和利用。教师应时刻牢记系统化知识结构的价值,并且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按照学习者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建构有智力厚度和知识密度的个性化系统性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智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再次,宽厚的知识基础也是形成发展性学力所必需的。扎实宽广的知识面可提供的信息丰富,能够在较短时间发散诸多思维结果,实现从一个领域向另外一个领域跨越。

四、一流本科教育是创造力教育

创造力是本科生发展性学力的控制性要素。一流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的核心品质就是丰富的创造力,所以,创造力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显著标志。创造力教育是以培养本科生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教育活动。批判性思维是是推动社会产出知识、公正和进步的力量。早在45年前,美国教育委员会在对4万名大学教学人员的调查中显示:97%的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认为这对个人的成功和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性。对本科生来说,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改善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批判性思维具有合理性、反思性、建设性的特点。合理性是信念和行动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反思性是对事物进行是否符合实际的思考,建设性是指批判性思维不是去挑剔毛病和发现缺点,而是要找到正确的思想和知识,吸收不同观念,寻找一个更完善的结论,在自己和别人的观念、信念和论证被纳入知识结构之前,先用理性和公正的标准进行一番审视。发现缺点和不足不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对本科生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成熟的认识论信念。即敢于质疑、勇于想象、永葆好奇、积极建构的认识品质;思想开放、立场灵活,能够宽容矛盾和冲突观点并予以深度思考,纳谏如流,纳新吐故的思维风度;评价公正、诚实面对个人偏见、自我审视和反思、愿意重新思考的思想风格。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对本科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向、多方法、多手段思考,弘扬教学民主,营造兼容并蓄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建设为师生平等交流的智力激荡空间。再次要培养本科生敢于对定势思维做出探索性反思。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片面崇拜书本,追求标准答案的倾向,同时存在对学术权威、对教师阐述的观点缺乏质疑问难精神。一流的本科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既要敢于质疑他人的思想观点,也要有自我质疑和反思的勇气。最后,要构建研究性教育形态。研究性教育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体,融合创新课外活动的教育形态。在研究性教育形态中,一是教师的教学以研究型为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评价事件、动手实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进行教学,同时也要附带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的讲授,从而达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授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传授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的目的。二是学生的学习也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即学生主动适应教师的研究型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从而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教育具有时空的开放性特点,它不拘泥在课堂、教室和教材场域中,也不拘泥于教师和学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它在时间安排、课题选择、行为主体等多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就意味着创新性课外活动也必然成为研究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摘选自《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7期,作者李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