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内部治理的共同体路径
2018年10月11日08时20分    阅读:44669
供稿单位 / 本站

大学是一个治理的共同体,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政治互动过程,并且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大学治理不仅限于建立和运行制度,还包括共同的价值体系、社会规范和文化实践,以及社会团结的观念,即通常所说的共同体观念。

一、大学内部治理的共同体意识

大学治理要通过讨论和协商过程创建共同的规范和规则,并通过一系列政策体系将这些协商过的规范转化成治理实践。治理的最佳定义是由共有目标、规范、价值和主体间意义支撑的活动,这体现了共同体意识。也就是说,师生必须有归属同一共同体的意识,并且有继续生活在一起的发展愿望。共同体关系本身就是治理的重要资源。当大学内部治理体系能够顾及普通师生员工的利益,治理才能被称为善治。大学内部治理需要师生广泛参与,开发和利用好成员的差异化资源,只有这样,集体的优势才会发挥出来。师生真正参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持有不同意见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这既是实现学校卓越之源,也是善治非同一般的原因。大学治理的责任之一就是形成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包括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其中,赋权是参与的根本要素。

二、大学内部治理的共同体诉求

大学内部治理具有公共性,需要师生的共同体意识。为此,大学治理表现出共同体的某些诉求。

1.共享话语权

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具有包容性和参与性:它需要让体系中的师生在必要时可以改变现存规则,并且在集体决策时有话语权。因此,恢复师生的尊严是给予师生话语权,是治理的首要任务。大学善治实际上是学校领导者权力向师生的回归,即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大学内部治理是指在学校内部各单位之间进行权力与职能划分、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与控制方式,这需要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参与。

2.追求自治共治

大学治理首要的和最根本的任务是要确保大学的有效自治,即最重要的是保持大学自我领导的能力。因此,要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尽可能放在被政策影响的师生位置上。这样既可以让师生直接参与,创造富有意义的自主治理,也可以保证政策更富有弹性,能够回应变化,及时、理性地达成项目创立的目的。共同治理实质上是合作,其目标是确保决策由那些最有资格的人——师生员工去参与制定。共同治理可以说是师生员工的权利,其最后的结果就是使师生在共享文化遗产、共享利益、共享命运的意识基础上,形成文化上融为一体的大学善治的场所。

3.发挥师生潜力

在大学管理中,过度的监管和检查只会削弱甚至破坏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对教师职业是不可或缺的。让教师有足够的收入,真正成为一个职业,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在最自由的情况下发挥他们的教学艺术,有进步和晋升的合理机会,那么教师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来从事他们的工作。师生共同体突出的一个表现是凝聚力。如果凝聚力来自对完成共同体任务的共同承诺感,那么凝聚力可以释放成员的精力和才能,产生协同效应。

4.增进彼此信任

互助、互联、互信成为学校群体共同生活的想象性规则,它们能使教职工从这种关系中体验到情感上的温暖,满怀相互同情,激发出忠诚,并养成捍卫群体利益所需要的集体精神,这就培养了一种信任。信任是政治秩序通畅的先决条件。大学治理系统需要信任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这就需要一种教育民主,民主造成信任,信任文化又帮助维持民主。如果没有某些基本程度的信任,某些作为民主基础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不能也不会被付诸实施的。信任给师生员工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确定感。

5.分享利益成果

人生活在共同体中,在这个共同体中,他们相互帮助,并且凭借这个共同体得以共同发展。在大学治理中,师生通过表明自己与一个群体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利益、拥有共同的价值准则,就可以建立起联系的纽带,彼此吸引、彼此支持,共享发展成果。治理共同体不仅由任务和利益的公正分配所构成,也不仅仅是由力量和责任的均衡所构成,它还是由众多成员当中对同一性的分享、传播或浸润所构成。学校内许多群体都要求在大学中获得正式权力或重要的非正式影响力,并因此要成为大学的“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

三、大学内部治理的共同体策略

大学内部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包括利益的协调、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它涉及学校各个部门和人员,是持续的互动,它的权威主要源于成员的认同和共识。

1.尊重文化差异,创设治理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讲,共同治理就是在院系与学校、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寻找平衡。学校各群体彼此应该为了获得更多的创新和创造而拥抱多样性。师生因为差异而存在,尊重文化差异,即尊重学校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创设治理存在的空间。在大学治理中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和分歧,当差异通过讨论得以解决时,相关人员都会获益,这有利于学校实现卓越。

2.实施对话沟通,增强治理认同

对话交流可以激发教职工和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思想可以通过接受他人思想而得到启发进行反响和反弹,并产生新的思想。对话双方是在对话中并通过对话建立起相互认识,并比较各自对所共建的客观现实的相信。沟通会带来理解、亲近,以及过去所缺乏的相互重视,从而产生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各种兴趣或者观点之间互相竞争,各种技能或方法之间互相补充和互相丰富,到处都充满自由探讨、相互需要的氛围。自由探讨、相互需要的氛围需要一些潜在的共性的想法,即形成治理认同。

3.创建共享价值,凝聚治理团队

教师与领导者之间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支持和信任,并体现共同行动的价值。共享的价值观和信念把学校师生群体建构为一个治理的共同体,并使合作者之间拥有信任感和凝聚力。没有这种共同的基础,就不会存在有意义的团队精神。大学治理就是要努力塑造一种文化,使得参与者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想法,并以或大或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教师或者学生领导力。

4.利用冲突资源,创新治理路径

矛盾是促进治理的一种手段。矛盾能够鼓励和支持对各种问题和发展的识别和解决,善治通过包容所有的成员来使冲突的可能减至最小。当校内不同成员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时,通过互助与对话,共同的利益愿景就会形成;反之,冲突的缺乏也会付出代价,如在独裁的政治体制下,所有的异议者都被残酷地压制。对冲突的评判不仅要考虑每一方的目标,还要思考是否有代价更小的方式达成这些目标。另外,所有的冲突都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知晓冲突产生的文化背景可以理解不同群体冲突的一些根源、可能的进程以及如何化解。不同的冲突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进而创新大学内部治理路径。

(高教所/供稿 高教所/审核 渺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