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头版
本报讯(记者葛洁)“我是共产党员,更是农民的儿子。蒋巷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的带领。正是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蒋巷村的乡村振兴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常德盛质朴而生动的话语,深深打动了聆听报告的师生们。
1月1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的“改革先锋进校园”江苏专场活动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改革先锋”常德盛向师生们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蒋巷村的发展变化,激励广大青年努力奋斗,奋力开创新时代。
常德盛是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今年,是他在蒋巷村主职岗位上工作的第54个年头。“40年前的蒋巷村世代贫穷,远离城市,是一个‘小雨水汪汪,大雨白茫茫’穷途恶水血吸虫病横行,偏僻闭塞的小村庄。”1966年,常德盛担任村大队长,面对蒋巷村的落后面貌,他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发誓要改变穷面貌,让乡亲们吃饱饭。其后十多年,常德盛带领村民拿起扁担、挑起箩筐,疏浚河道、平整土地、填高地块,完成50多万土方工程,建成良田1700多亩,硬是把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远近闻名的粮食高产田。
在常德盛的带领下,蒋巷村把党的政策、群众需求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坚持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路子,推动了全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村民的口袋鼓了,常德盛又开始搞起了规划,开河挖渠、建桥铺路、造楼修亭,重点打造常盛工业园、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蒋巷生态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创造性地在村中心地带建起了生态园,既保持了江南水乡田园之美,又呈现出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
现在的蒋巷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优美,家家有别墅,老人可住老年公寓,孩子上大学有奖学金,看病有报销。今天的蒋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全村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0亿元以上。如今,这个“老典型”又有了“新追求”,常德盛瞄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目标,致力于全面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再立新标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干出来的。”常德盛鼓励青年学生珍惜大好时光,坚定理想信念,用劳动创造美好,学用新思想,建功新时代。
先锋榜样的宣讲在大学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常书记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敢想敢做、不断创新的事迹令人钦佩。”常熟理工学院学生沈思恒说,作为“90后”的一代,她要踊跃投身社会实践,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