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王小龙在《中国社会科学报》释疑水乡“山歌”
2019年11月08日23时10分    阅读:6617

原文相关链接:http://www.cssn.cn/yyx/201911/t20191105_5027549.shtml

近日,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王小龙博士的论文《水乡为何有“山歌”》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5日第3版“语言学”专栏)发表,该文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平台上推送。

作者针对“水乡为何有‘山歌’”这个一般人也会产生疑问、易于一闪而逝、不会花功夫去刨根究底的问题,努力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给出自己的解释。针对“山歌”的命名,他从业师江明惇先生处得到启发,解为“山野之歌”,并不局限于山地居民才会唱“山歌”。作者认为此说仍不能从源头上得以圆通。为此,他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走访周围的地方民间文化学者,终于通过多科研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该文虽只有短短两千多字,但是其中引用古文献近十条,联系文献学、人类学、文化发生学、语义学诸方面的相关知识,作者得出“山歌”是“宣泄之歌”“情感抒发之歌”的剀切之论,进而厘清了“吴歌”“田歌”与“山歌”名称的适用范围等。该文可视为古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学问之道的一次很好的实践演练,具有社会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的示范作用。

学问从疑处来,人生往前方行。王小龙现为常熟理工学院“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常熟音乐家协会理事。早在2009年,他撰写的《充分利用乡土音乐教育资源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全面发展》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王小龙专著《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版)获201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并著有《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第三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另有论文《在“清微淡远”的背后:虞山琴派的风格评价问题》、评论《春天,来自民间的思念》等近30篇发表于《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艺术评论》等杂志。2014年出版的《舌耕余思:王小龙教学随笔集》(中国文史出版社),标举“我为我的学生写作”,引发教育界的关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承华教授认为该著“整体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热心、真诚、敬业、勤勉的教师形象,而且有血有肉,有情有性,十分生动,读之如在目前。”

据作者介绍,《水乡为何有“山歌”》一文为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胜浦山歌:一个吴歌歌种的定点考察》(第一作者)中的一节,原文约有五千余字,后由刊物编辑删减发表。同时,该文也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一般项目)资助项目“施聂姐的吴歌研究”(2015SJB571)、“苏南吴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2017ZSTD015)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我校“苏南吴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团队在王健教授率领下,2017年获批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团队,近年来频结硕果。除了王小龙的论文、著作面世外,团队其他成员发表于《中国语文》《方言》《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专业核心期刊的成果共有十余项,多个成员成功获批教育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共5项。

(伍味/供稿 纪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