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名教授加盟校刊共建高等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2021年06月25日20时02分    阅读:8516
供稿单位 / 高等教育研究所

会场.jpg

6月25日下午,《江苏高教》编辑部&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暨第一次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江苏高教》编辑部、常熟理工学院等16家单位的教授、专家及代表参加了活动。我校江作军校长,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代表参加了活动。

会场2合12.jpg

“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由《江苏高教》常务副主编、编审沈广斌主持。仪式上,我校高教所所长徐正兴介绍了“中心”成立概况;沈广斌宣读了“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龚放教授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别敦荣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阎光才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周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周光礼教授等5位专家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蔡国春、曹连观、董云川、顾永安、胡钦晓、冀宏、刘海峰、陆根书、冒荣、沈广斌、史静寰、眭依凡、孙华、王洪才、王建华、王运来、张应强、周建松等18位专家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江苏高教》主编(兼)、编审曹连观与我校江作军校长共同为“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颁发了聘书。

聘任1.jpg

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龚放教授(中)

聘任2.jpg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中)

聘任3.jpg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中)

聘任4.jpg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周川教授(中)

聘任5.jpg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中)

聘任6.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江苏高教》主编(兼)、编审曹连观(左)

聘任7.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董云川教授(中)

聘任8.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中)

聘任9.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曲阜师范大学胡钦晓教授(中)

聘任10.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常熟理工学院冀宏教授(中)

聘任11.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刘海峰教授(中)

聘任12.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中)

聘任13.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冒荣教授(中)

聘任14-沈广斌.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高教》常务副主编、编审沈广斌(中)

聘任14.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中)

聘任16-眭伊凡.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眭依凡教授(中)

聘任17-孙华.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孙华教授(中)

聘任18-王洪才.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中)

聘任19-王建华.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中)

聘任20-王运来.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王运来教授(中)

聘任21-张应强.jpg

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张应强教授(中)

_S0A0745.jpg

“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龚放教授主持第一次会议并讲话。他首先认为,“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是一个“豪华阵容”,集聚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一批“大咖”;其次,“中心”是一个“创新平台”,《江苏高教》编辑部与常熟理工学院是刊、校合作共建,以“八个共同”不断深化协同创新是一个“创新”;第三,“中心”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应用型“高教研究”,召开专家咨询会、发表高水平论文、聘任首届学术委员会等举措是很好的“开端”。

江作军(介绍中心研究基础).jpg

会上,江作军代表“中心”介绍了前期的研究基础。他指出,“中心”依托《江苏高教》编辑部和我校高教所,目前有研究人员20多人,主要立足应用型大学进行相关研究,初步确定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研究和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最近几年,我校高教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数量逐步增多、质量逐渐提升的趋势。“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在“14家高教类期刊”发表了3篇论文。

期间,与会“中心”委员们一致认可校刊共建的做法,并表示将积极参加“中心”的学术活动。据悉,《江苏高教》编辑部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教类期刊,常熟理工学院是全国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代表,双方于2020年11月9日正式签约共建“高等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由江作军担任“中心”主任。具体工作中,计划通过“八个共同”不断深化合作共建,即共同确定专题、共同举办会议、共同开展研究、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宣传成果、共同组织培训、共同申报奖项、共同提升影响。未来,“中心”将紧紧围绕“应用型”,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及举措,有计划地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建设全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镇”。

合影2021.6.25.jpg

(琪琪/摄影 陆正林/供稿 徐正兴/审核 纪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