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连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021年11月18日10时25分    阅读:6036
供稿单位 / 科技产业处

截至今年10月底,我校教师共发表SCI一区高水平学术论文32篇,数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近期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如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彭明发博士(第一作者)、洪学鹍副教授(通讯作者)与苏州大学合作,以常熟理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18.808)上发表题为“All-Inorganic CsPbBr3Perovskite Nanocrystals/2D Non-Layered Cadmium Sulfide Selenide for High-Performance Photodetectors by Energy Band Alignment Engineering”的学术论文。该工作通过能带工程设计并构筑基于全无机CsPbBr3钙钛矿纳米晶体/二维非层状硒硫化镉异质结的高性能光电探测器,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展现出超高的明暗电流比值(1.36×105,)、高的响应度(2.89×102A/W)和大的探测率(1.28×1014Jones)。对异质结界面处的载流子传输动力学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增强归因于钙钛矿纳米晶体与硒硫化镉之间有效的载流子传输能力。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105051


图片1.png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高晓蕊博士以第一作者,常熟理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Energy》(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17.9)发表题为“Synergizing aliovalent doping and interface in heterostructured NiV nitride@oxyhydroxide core-shell nanosheet arrays enables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的学术论文。本文通过水热及后续的高温氮化方法合成了核壳结构的Ni3N@Ni3VN预催化剂,经过原位表面重构过程,将高活性的羟基氧化物覆盖在预催化剂的表面(NiVN@OOH),用于氧析出(OER)的电催化剂。该催化剂显示了较高的OER活性,即在50mA cm-2电流密度下,过电位为233 mV,此优异的电催化性能源于钒的加入以及核壳结构中的界面。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1285521002196

图片2.png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陶石博士以第一作者,常熟理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Carbon》(中科院SCI期刊分区一区,IF = 9.594)上发表“Soybean roots-derived N, P Co-doped mesoporous hard carbon for boosting sodium and potassium-ion batteries”的学术论文。该工作报道了大豆根衍生N, P共掺杂介孔碳(NPDCs)具有层间距大和更多的活性位点。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优化的NPDC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2.0 A g-1条件下循环2000圈其可逆比容量仍有197 mAh g-1。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PDC在5.0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具有179 mAh g-1可逆比容量。动力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联合分析表明,N和P共掺杂改善了Na (K)离子的扩散和吸附以及电子的传递。这项工作为实现先进的异质原子掺杂碳基材料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简单和可持续的策略。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8622321003262

图片3.png

材料工程学院苗晓伟博士(共同一作),董慧龙教授(共同一作),程亚飞博士(通讯作者)和耿洪波教授(通讯作者),以常熟理工学院为第一单位,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12.732)上发表题为“In situ construction of active interfaces towards improved high-rate performance of CoSe2” 的学术论文。该工作利用限域界面调控的方法制备了超薄碳纳米片负载硒化钴复合材料(CoSe2-CNS)。得益于硒化钴和碳纳米片强烈的界面作用,CoSe2-CNS具有快速的电子和离子传输速率。作为负极材料时,该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钠离子存储性能,具有超高的倍率性能(352 mA h g−1@10 A g−1)和优异的稳定性。同时该工作借助非原位XRD、TEM等表征技术,对CoSe2-CNS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地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反应机理,为高倍率、长循环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提供了依据。最后,将CoSe2-CNS组装成钠离子全电池时,其最大能量密度达到115 W h kg−1,最大功率密度为9214 W kg−1。这项工作为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1/TA/D1TA03280A

图片4.png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周立凡以第一作者,常熟理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8.225)上发表题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hase Unwrapping”的学术论文。该工作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遥感InSAR图像相位解缠处理中。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无论是解算精度还是运行时间对传统模型类算法都有极大的提高。上述论文获选该期刊2021年第9期封面论文。

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410354

图片5.png

汽车工程学院张盛龙博士以第一作者,常熟理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中科院SCI分区一区,IF=8.4) 上发表题为“Research on the hull form optimization using the surrogate models ”的学术论文。论文构建了基于代理模型的船舶外形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发现,与传统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相比,深度信念网络算法在船体兴波阻力预测方面有着较高的预测精度。并通过对数学船型Wigley船进行了最小阻力的线型优化,最终得到了兴波阻力最小的船体型线。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9942060.2021.1915875

图片6.png

(徐红艳/供稿 洪学鹍/审核 纪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