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聆听传承故事 感受非遗魅力——常熟理工学院开展“探寻非遗,留住经典”活动
2022年08月10日20时03分    阅读:2519
供稿单位 / 本站

QQ图片20220810195817.png

2022年8月10日A13版

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appnews/99304/109266/118029-1.shtml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意识,增强文化强国的自信心,近日,常熟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探寻非遗,留住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苏州,传承古韵丰盈的中国情结,聆听非遗守护人背后的故事。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旗袍的美是东方含蓄式的美,它线条简洁、色彩绚烂、风格优雅、雍容华贵,从内在与外在获得和谐。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已然成为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

通过前期的策划与沟通,团队成员来到苏州冯英旗袍工作室,向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工艺旗袍传承人冯英老师了解旗袍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多方面知识。冯英曾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工作,后拜苏州戏剧服装厂的特技技师龚永金为师,开始学习民族服装的制作。在这过程中,她意识到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手工旗袍制作工艺,更是要坚守传统文化的信念。

从初次接触旗袍到今天,冯英亲手制作的旗袍多达500件,但是每一件都有不同的布料、花样、风格和情怀。这种独一无二,正是冯英从业至今的原则和追求,她告诉成员们:“旗袍在我这里不单单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件工艺品。制作旗袍的过程是最高级的艺术享受。”

冯英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传承人的她,使命是将手艺传承给下一代人,而当代青年人的使命就是不断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面挖掘,创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方韵味。

除了参观冯英旗袍工作室,成员们还来到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织机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剑鸣老师的苏州云染织工作室,一进门,成员们便看到正在复原一台古织机。

织机,不仅仅是纺织工具,更是一种带有地域性的文化,各地不同的织机都与当地的丝绸文化息息相关。朱剑鸣热情接待成员一行并带领参观了工作室陈列已经复原的古织机,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古织机及其织布原理。展厅里竹笼机、绢织机、罗织机、云锦织机让成员们一饱眼福。朱剑鸣介绍:“这些织机都是以1∶5的比例制作而成的,不要看织机小,制作一个至少要耗时一个多月的时间。”

朱剑鸣讲述了自己和哥哥朱剑云与古织机的故事。两人为了找到织机的实物样本跑遍了贵州、河南、云南等地,翻阅了各种史料,连最晦涩难懂的《天工开物》也被他们顺利“攻破”。在兄弟俩的努力下,如今,古织机形成了一个表达纺织文化的系列产品。在复制和抢救古织机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表示,当你真正喜欢,就会以生命为代价去付出和了解。对于朱剑鸣而言,古织机不是简简单单的纺织工具,而是像生命一样重要的宝藏。

除了参观、访谈,成员们还体验了织布的过程。一把精致的木梭子带动着一根细细的棉线,左右脚交替轻踩木质踏板。经纬交错间,一段精美的布匹逐渐成形。成员们体会到织布乐趣的同时也不禁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如何传承非遗文化这个问题,朱剑鸣给予了回答:“我觉得传承和创新都很重要,我们都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创新,让古织机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你们要让织机文化延续下去,用科技和青春赋彩古韵非遗。”

(唐征 段沁纹 薛浩清/供稿 谢学/审核 南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