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阳军:为学以生为本,立志民以食为天
2021年04月21日18时36分    阅读:39245
供稿单位 / 本站

【人物小传】戴阳军,1973年11月生,盐城阜宁人,中共党员。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中餐烹饪高级技师、西餐技师(欧盟),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硕士生导师,山西农科院兼职副教授,扬州冶春食品生产配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宁富食品有限公司、江苏中洋集团食品加工技术顾问。

1课堂教学_副本.jpg

转型升级的“痛”与“乐”

1998年,戴阳军来到我校,参与创办烹饪与营养专业。他早期主要从事于烹饪研究和教学工作。2006年,他有幸参加了中意文化交流,到意大利ICIF学院进行了意式烹饪的进修。在这段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了西式食品工业化带来的优势。他意识到,烹饪只是将菜品给少数人食用,而食品工业化生产是为更多的消费者服务,而且,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的菜品将更具市场潜力,这个工作更具挑战性。加上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他决定:转变研究方向,转型成为一名食品工艺教师。

意大利进修.jpg

意大利ICIF学院进修

转型并非易事,其间遇到了相当多的难题。为了顺利进入新的研究领域,他不停地查阅资料,四处请教食品专家,很多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才逐步确定了新的研究方向:淀粉抗老化、酱卤制品防腐保鲜、水产食品加工、果蔬类制品的保鲜以及脆片制作(低温油炸、低温非油炸)方面的研究。

“转型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转型后的成功是快乐的。”在数十年的教学科研过程中,他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加工技术及食品设备研发。他发表核心文章二十多篇,目前已经授权《银鱼面包棒》《黄金银鱼饼》《牛乳鱼糜面》等发明专利7个,申报了《多功能微波烧烤炉》《光波微波烧烤炉》《多功能微波锅》等6个微波系列设备发明专利。

在多年的食品研究过程中,他又发现了新问题:食品的发展瓶颈不仅是技术,食品加工设备也是重要影响条件。在做扬州冶春食品生产配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时,发现按照传统的烧鸡浸卤工艺需要10个小时以上才能够让鸡完全入味。浸卤时间越长给产品带来的安全隐患越大,生产效率越低,于是他在传统真空浸卤锅的基础上,融入微波元素,在上海隆誉微波设备有限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做出了“多功能微波锅”,该设备不仅将浸卤时间从十小时以上缩短到一个小时左右,而且在浸卤过程中微波还能够有效的对烧鸡进行杀菌,这样的设备和方法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对酱卤制品的安全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低温真空压差油炸机_副本.jpg

低温真空压差油炸机

初次改良的成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于是,从2015年开始,他边研究食品技术,边进行设备创新,先后与上海隆誉微波设备有限公司、山东日照同州山河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合利不锈钢设备有限公司等研制出“微波压差膨化机” “微波陈酿机”“多功能微波浸卤锅”“低温压差油炸机”“熟粉糕团润粉机”……

最让他骄傲的是“多功能光波微波烧烤炉”:烤鸡可以直接冻着烤,15分钟即可由生到熟!不仅如此,通过光波、微波、高湿机等元件和设备,在快速熟化的同时将水分锁定在鸡肉组织中,水分充足,口感鲜嫩,食用安全性高!小到可以烤肉串,大到可以烤全羊,该设备已经成为市场上烤制设备中极具科技水平的烹饪器具。

3多功能微波烤箱_副本.jpg

多功能微波烤箱

目前,戴老师的第二代多功能光波微波烧烤炉设备即将投入市场,上海、浙江、江苏已经有多家连锁烧烤店对该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已经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谈到二代设备的改良时,他说:“特别想感谢机械工程学院的谭翰墨老师,我们之间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交流,让我们的二代产品在机械传动、保温、降噪、智能控制方面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回馈家乡的“情”与“缘”

戴阳军在苏州地区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但言语交谈中依然带着浓浓的苏北乡音。他依然铭记自己是从苏北走出来的学子,为家乡的事业发展做点贡献一直是他的愿望。作为土生土长的盐城人,苏北与苏南的经济差距,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区域政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年后,他终于找到了机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投身到苏北建设中。

说来机缘巧合,盐城董大水生蔬菜科技有限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菱角大规模种植后,缺乏菱角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尤其是菱角采摘后容易褐变,存贮时间特别短。公司总经理董开成也是个地道的苏北大丰人。戴老师得知,董总除了自己种植之外,还义务为乡亲们种植菱角担当技术员,中央电视台先后三次报道过他的事迹。董总遇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关系到盐城地区八十多家种植户切身利益,关系到一方热土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

其实在早些年前,戴阳军就已经意识到菱角的大规模种植带来的菱角保鲜及深加工有可能出现市场需求问题,于是他一直留意菱角的一些深加工产品,如菱米罐头、速冻菱米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他确定了菱米深加工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菱米罐头中的菱米老化,会形成粉状物沉淀。

“心有 ‘菱’犀一点通”,两位苏北人的心撞到了一起。戴老师决定:将菱米保鲜及深加工项目作为公益项目,无偿来做!

央视报道:心有”菱“犀一点通.jpg

央视报道:心有”菱“犀一点通

2018年暑假开始,他带领学院食品专业的几名学生开展技术攻关。为了了解菱角的文化和原料的属性,得到新鲜菱角,他经常驱车600多公里往返于常熟和盐城之间。小组成员曾义准同学说“戴老师带着我们做菱角抗老化工艺的那段时间,正好是暑假,也是菱角上市的最佳季节,他带着我们一起放弃了假期休息。他认真严谨的态度,和不断钻研技术的那股劲儿,还有无偿帮助家乡发展的那种情怀,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付出总有回报!师生团队成功解决了菱米脱皮难及淀粉老化问题,他们制成的菱米罐头在一年的货架期内,始终能够保持菱米原有质感,罐头汤汁清澈。在食品展览会上,货品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董开成评价道:“戴教授为人直爽,做事钻劲大,目光长远,对食品产业的追求比我们这些企业家还厉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动无私地教给我们食品加工保鲜技术。他不仅不肯收任何服务指导费,还自己掏钱买设备研究菱角产品保鲜。他是我们苏北人的骄傲!”

戴阳军先后被聘为“江苏省苏北发展特聘专家”和江苏省“三区”科技人才。近两年,他还给宿迁楠景、宿迁宴王、宿迁成子湖、宿迁泰进等6家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无腥剁椒鱼头”“蟹黄鱼糕”“自热小鱼锅贴”“剁椒虾酱”……一个个惹人垂涎的名号,企业老总们给他最多的评语就是:“戴教授的产品接地气!”

4开发产品_副本.jpg

教书育人的“严”与“宽”

当然,戴阳军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一名高校教师。教师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和希望。教师的身上凝聚着社会、家长的重托,凝聚着学生的期盼。戴阳军做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61班四年的班主任。“先严后宽”“宽严相济”是他的工作法宝:大一入学时抓得紧、要求严,让学生们都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再逐步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给他们足够的信任,放手让他们去创新、去挑战。

5指导研究生_副本.jpg

戴老师每年要带20-30名左右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他的研究。他班上的学生,自然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他的实验室研发一直围绕“应用”,研发探索一个新产品、新工艺,往往需要用上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

“花那么长的时间去琢磨一个点是否值得?不断地做一件事岂不是枯燥无味?”刘雅静就这样怀疑过。她是全班年龄最小的姑娘,入校后,生活上懵懂无知,专业认知空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戴老师是她的班主任,又是任课老师,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决定做她的专业导师,让她加入了实验团队。起初,刘雅静对实验设备、加工技术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以至于经常犯错,在戴老师不断地鼓励和指导下,她变得有条不紊,慢慢开始独立实验、独立思考,同时对食品专业也产生了浓厚地专业兴趣。

2020年,刘雅静考上了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专业研究生。她说道:“戴老师总是那么有热情,对学生有问必答,倾囊相授,虽然要求非常严格,但在生活上,他亦师亦友,总能帮助我们解决难题。能遇上他这样的老师,我是多么幸运!”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生活中的戴老师其实挺幽默风趣”“天天带我们泡在实验室”“我记得毕业时,他帮同学联系考研院校、四处帮着找工作单位”……在毕业生的回忆中,积极乐观的戴老师给予了他们学习生活上极大的鼓励和帮助。在四年的时间里,他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各级“优秀班集体”,多名同学被评为"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2020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全班一共有23人报名,18人成功考取理想院校,考取比例高达78.3%,其中不乏985211名校。

6与毕业班学生合影_副本.jpg

戴阳军几乎一直在“教工宿舍—教室—实验室”的三点一线上,与他的食品工业化研究相伴,与他的学生们相伴,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学院党委书记凌正飞评价道:“戴老师专心教书育人,坚持立德树人,钻研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导师生都非常认可;他潜心科学研究,服务苏北食品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他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用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吴春年等/摄影 吴涛/供稿 凌正飞/审核 不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