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凡:党建与学术的“双带头人”
2022年05月09日08时00分    阅读:25540
供稿单位 / 本站

【人物小传】周立凡,男,1984年生,江苏常熟人,博士,副教授,2005年5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同年进入常熟理工学院工作,现任计科与数媒教工党支部书记。所带领的计科与数媒教工党支部被列为首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入选江苏省高校特色党支部、校优质党支部和校级首批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点。作为骨干教师,所在的智能视觉信息处理科研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并获2022年苏州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SCI 1区top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当选期刊封面论文。

1.jpg

“于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在党建工作中引领担当。”多年来,周立凡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创新党建模式。在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党建与学术的“双带头人”,推动立德树人和教学科研“双促进”。

敢为人先:党建工作的领头雁

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为了不走形式,党建工作就需要创新改革。作为一名“理工男”书记,周立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即善于设置管理规则和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提高党组织的公信力。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探索中,周立凡践行做细做实“规定动作”,创新创优“自选动作”,用好“学习强国”支撑平台,推动支部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在党支部组织生活方面,周立凡充分运用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建立理论学习专用平台,组织支部党员对党章党规党纪、党的重要会议精神进行及时和有针对性的在线深入学习与研讨,努力让支部学习有趣起来,让活动丰富起来;对于支部的评优评先等工作,周立凡采用“具体情况支部QQ群提前公开,线上匿名投票保证过程公正,评选结果QQ群充分公示”的方式和举措,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更让大家觉得更公平、公正、公开,对组织自然更信任。

周立凡将上述做法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该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并获评课题成果三等奖。他还积极参与党支部书记能力自我提升中。2019年应邀赴江苏师范大学参加江苏省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2021年,他带领的计科与数媒教工党支部成功获选江苏省高校特色党支部。

2_副本.jpg

计科与数媒教工党支部获江苏省高校特色党支部

周立凡还坚持把学院中心工作作为支部活动的落脚点,把学术活动与党建活动“无缝对接”。支部所在的智能视觉处理科研团队人心齐聚、奋力拼搏,国家级项目频出,高水平论文不断涌现,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随着科研团队愈发壮大,周立凡发现,自己担任党支部书记、系部副主任、学科组副组长时积累和创造的管理经验,能很好地反哺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3_副本.jpg

独当一面:学术活动的带头人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作为高校党支部书记,周立凡在学术研究阵地上高扬这面旗帜。周立凡硕博均就读于浙江大学,师从我国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院士。2009年,他作为一名学生踏入科学岛,开启科研之路。凭借着导师在科研领域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他的科研道路起步得一帆风顺。博士阶段就发表了一篇SCI top2区的高水平论文,获得国家博士奖学金和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2014年周立凡来到常熟理工学院任教。刚来学校的几年,由于离开导师团队的温暖土壤让科研变得极不顺利,论文被学术期刊拒稿变成家常便饭,周立凡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当时一度想放弃,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合适走科研这条道路。”周立凡曾经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深表怀疑。

在计算机学院院长龚声蓉教授的帮助下,周立凡慢慢意识到离开导师后必须独立开展科研工作,首先是要熟悉自身科研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要训练自己具备对课题的判断能力和能独立提出科研思路,此外还需要具备独立开展实验和英文写作的能力。2019年周立凡开始独立探索“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交叉领域”,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IEEE GRSM和IEEE TGRS以第一作者发表了5篇遥感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1篇当选IEEE GRSM封面论文。

在国际顶级杂志接连发表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过去两年,周立凡的科研产出“开挂”。虽然常常与冰冷的算法和数据打交道,圆圆脸的他却亲和力十足。当论及成就和贡献时,他却说道:“回望多年的科研经历,经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我能及时反思失败原因,不断地在失败中寻求成功。”从最初被老一辈科学家带着的跟跑者,到如今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独当一面,并多次受邀到杭州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学术讲座。周立凡表示,将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把好的科研作风发扬光大。

5_副本.jpg

教学相长:科研反哺教学的践行者

谈及科研反哺教学,周立凡总是强调“我很幸运”。“我的授课内容与研究方向高度吻合。在科研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一个好的研究案例,我会把它带到课堂上,如果效果好还会修订进教材里。”从2018年起,周立凡开始讲授《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课程。他申请了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人工智能》示范课程项目建设”和“面向应用型本科的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两项课题。在该课程的授课中,周立凡用50%的时间讲课本知识,留出50%的时间讲分析实例。他有一份厚厚的手写教案,里面都是他从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成果中挑选出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周立凡将它们由易到难排列好,把知识点穿插其中。周立凡说:“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将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和塑造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积累教科研经验,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为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动力。”

此外,周立凡还积极挖掘人工智能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道”。在课堂上,他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中国制造2025说起,介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在国际所处地位。周立凡谈到:“我们一直在探索人工智能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希望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目前,《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已获批院级一流课程,力争获校级和江苏省一流课程。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书本知识赶不上技术创新与市场的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讲好课程、教好学生,必须要有科研的支撑同时又需具备课程思政。周立凡在这一方面做了表率。”计算机学院夏瑜副院长如此评价这位同道者。

甘为人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周立凡曾担任14级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班主任。“班级就是一个生命体,带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等举措,引导形成良好班风,构建大家都认可的规范和原则,让班级这个生命体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超脱班主任的干预。”周立凡所带的这个本科班级,连续几年被评选为学校优秀班集体。

对于本科生,周立凡注重学生科研精神、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讲授时以兴趣为主,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然后逐步鼓励探索和理解新的知识领域。例如,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让本科生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学术讲座,近距离和学术大牛进行互动,从而产生科研兴趣。此外,周立凡每年鼓励3-5名本科生进入他所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对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采用多个小型科研课题驱动的方式,通过一系列人工智能方向的小型课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术视野,并指导他们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

人工智能专业大二学生顾凡说:“在周立凡老师的指导下,我有幸走进了遥感图像识别领域的学习研究,周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在遥感领域的专业性,让我在学科竞赛中受益匪浅,不断进步。2022年,我参加了在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举办的深度学习遥感图像识别大赛,与国内外顶尖高校选手同台竞技,最终我们团队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作品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这让我建立了信心,我将继续跟着周老师在遥感图像识别领域勇攀高峰,不断超越。”

6_副本.jpg

周立凡指导学生参加阿联酋迪拜世博会遥感图像识别大赛

除了专业学习,周立凡对学生日常生活也十分关心。他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毕业生季晨昕说:“周立凡老师蔼然可亲,平易近人,他像师长更像兄长一样关爱我们,做他的学生我们很幸福。”

身在高校,党建和学术工作两手抓、两手硬是周立凡的工作理念,成为党建、学术“双带头人”是他的工作目标。翻开周立凡的简历,一大串荣誉和成果见证着他的努力和成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负责人、江苏省“六大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苏州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诸多光环加身,周立凡仍谦逊地说:“无论是开展党支部工作、科研攻关、授课教书还是育人成才,道理都是相通的,都要先做好自己,再影响他人。”

(王学宇 唐丽雯/供稿 陆雪良/审核 伍味/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