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和学生一起超越自我的故事
2022年05月23日08时25分    阅读:30901
供稿单位 / 本站

【人物小传】王超,男,1989年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2017年于韩国岭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机械优化设计及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目前担任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系主任,兼任智能制造教工党支部书记。入职以来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研究面上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及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共7项;在机械工程学报(T1分区)、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SCI二区顶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3件等。

2021年,机械工程学院给王超博士所在的“激光与等离子应用实验室”进行了“博士科研育人工作坊”授牌,以表彰其在科创育人工作上努力和奉献。近三年来,王超以实验室为主阵地,与学生亦师亦友,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一线育人工作中坚持心中热爱,奋力前行。“我没什么可说的,要说的话,可以说说我的学生”,这里让我们跟随王超的叙述,分享王超和他的学生的平凡故事。

1.jpg

“王涛式”的改变

王涛同学是一名非常有想法且很聪明的学生,现工作于无锡的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但当初在实验室中,王涛的言语行为因为经常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引起同学的“愤然离场”。不肯吃亏、追求“捷径”,难以在学习或工作上下“笨功夫”“死工夫”,在“聪明”的王涛看来,有些事情可能是白白付出努力,倒不如去做一些讨巧的事情。王超在王涛同学身上看到了他非常喜欢走捷径,不能够踏实地完成任务的不足之处后,与他多次交流,并为引导王涛能够脚踏实地,明白捷径有时其实是最难走的路,王超做了很多努力。

在一项企业课题计算回弹量的过程中,虽然有一种非常繁琐的方法能够带来比较稳定的计算结果,但王涛同学仍然找到并使用一种取巧的方法。尽管他也知道,这种方法能够应付报告工作,但带来的是计算结果并没有底气。事实是这种“应付”在王超那里“失效”了,他得到的答复是:即使部分回弹量的计算结果与企业经验值相仿情况下,我们仍应坚持弃用取巧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计算结果即使进度跟不上,也宁可不给企业;最后还是师徒俩一起研究了繁琐方式的计算工具,让其中的一些积分运算通过代码实现。

“王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如今的王涛明白了一个道理:“树不可长得太快。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在这件事情上,我从小王同学身上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是一个人去点燃另一个人,只有全过程、全方位才可能逐渐改变一个人固有的态度和行为。”王超事后总结道。

2.jpg

“陈天翔式”的优化

陈天翔同学在2020年11月参加了机械工程学院与通快(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协同育人项目,进入智能工厂部门实习。协同育人期间,他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课题由王超指导。

当初拟定题目为柔性制造工厂调度的初衷来源于王超的一项已完成的研究论文。在那篇论文中,假设条件清晰,算法也能较好地实现优化,与合作指导的部门经理也认为可行性很高,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但在开始接触实际柔性制造车间调度问题后,学生逐渐丧失了信心,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超过原先的想象。毕业设计的初期,同期的很多同学甚至已经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实物制作,而陈天翔的毕业设计连基本的数学模型都无法搭建完成,伴随着实习安排让陈天翔感到压力更大。MES系统中导出的可用数据是海量的,当时的陈天翔真切感受到了望洋兴叹。在一次次的沟通中王超总要去学习他发现的新问题,探讨前进的方向,提出解决方案。整整的4个月,在共同努力下陆续解决数据的提取、折弯力的计算、假设条件的拟定、模型的建立结构、基于工程师的逻辑判断、局部搜索方法、冗杂代码的优化等问题。毕业论文完成后,王超有一种感慨:“这个毕业论文如果不是遇上陈天翔这样肯钻研、感兴趣、肯问、有实习条件的学生,我也没有办法得到最后令人欣喜的优化结果。”

据悉,陈天翔的这件毕业论文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Duc Truong Pham的高度评价,并在其新作《Intelligent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Optimisation: The Bees Algorithm Approach》中进行介绍(现已完成最终校稿)。陈天翔本人目前工作于苏州艾吉威机器人有限公司,所聘算法工程师岗位要求原为研究生学历。

协同育人项目工作记录_副本.jpg

协同育人项目中,王超向学院反馈的交流情况

“熊林冲式”的坚持

熊林冲是我校2020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宁波大学读研,曾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熊林冲曾回忆:“记得刚开始考研复习的时候,家里人是不支持的,认为读完本科就可以了,时不时劝我放弃,那一阵子我很迷茫。于是我便找王老师说了我的心思。王老师说,人在不同阶段的总是有各种想法,多数想法只是因眼前境遇而短暂产生的,过了几天就会消失或忘记,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决定考研,不要因为短暂的想法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从那以后,我再次坚定了考研的初衷,不断坚持我的考研目标,即便受到其他干扰,始终未曾放弃。”

“坚持”当然不止于个人。在2020年11月,机械工程学院与通快(中国)有限公司启动了第一届产教协同育人班工作,王超作为协同育人班班主任全程参与了项目学生的选拔、安全教育、过程监督、月度回顾、毕业设计及学分置换等工作。据了解,在长达6个月的工作中,王超作为班主任每两周定期前往企业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的安全管理、毕业设计进度、就业意向等工作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学院也在第一时间通过记录的相关情况做出应对,为协同育人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4学生-熊林冲_副本.jpg

熊林冲目前就读宁波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

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差异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了很多可预见或未知的矛盾,作为项目班主任的王超不仅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更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开展正向引导。例如,在学分置换的工作上,由于认定材料审批流程等原因,学生群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产生了焦虑。一方面,王超要对学生开展合适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配合学院教学委员会要求严格审查各类课程考核材料,做好沟通工作。

“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我和学生相互陪伴激励,共同奋斗成长,我们终会超越自我”,这是王超近年来工作的真实感受:他获得常熟理工学院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020年),负责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建设,指导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及总决赛铜奖,主持省教改课题1项,参与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指导毕业设计多次获校级优秀及省级二等奖1项。王超始终坚持在一线教书育人,他与学生在实验室中相互学习、共同奋斗,开展了丰富有效的创新创业工作。学生评价:“王老师每天看起来都像在考研复习一样,激励着我用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远航/供稿 陈友洋/审核 不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