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一位专业教师眼中的金课建设
2020年05月15日16时32分    阅读:16263
供稿单位 / 本站

【编者的话】2020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从本学期开始,学校特别推出《高质量发展》专栏,宣传报道各学院、部门在对标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如何明确目标,对照差距,找准发展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并精准发力抓落实的思路与举措。

一位专业教师眼中的金课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徐健访谈录

访谈背景: 2018 年6 月,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随即,教育部专门印发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全国都在行动,我校不容缺席。2019年,我校组织推荐了8门课程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徐健老师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经江苏省教育厅遴选,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类)。如何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实现一流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常理工品牌“金课”?这是本次访谈试图触摸、探讨的问题。

受访人:徐健,1981年10月生,江苏常熟人,2007年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2008年进入常熟理工学院工作,现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主持人,长期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指导和专业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出版《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程》(2018省级重点教材立项);主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多项,包括“慧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和实践课题(2016);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三新四创”好青年等荣誉。

201562111456156.jpg

现场授课

记者:徐老师,您好。“金课”是当前高教热词,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教师、金课建设主持人,请您谈谈个人对“金课”的理解。

徐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金课”,是教育部目前着力推动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 “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打造“金课”的目的,我想主要是从新的教育形势和需求出发,要求课程从思政、内容及形式上做出新的调整和迭代,以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受益。

基于这样的理解,“金课”的导向应要求分别从教、学两端同时推进教学改革。当然,教师是推动教学开展的主体,所以教师端的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课程的重塑也就显得非常迫切。


记者:关于金课标准,教育部提出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您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徐健:是的,这种界定有助于厘清“金课”和“水课”。当然,每个人(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眼中的金课不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现在对本科生毕业认证的一个关键要求,就是毕业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而金课的学习结果正是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这就是“高阶性”和“挑战性”的体现。就“创新性”来说,高教司吴岩司长也特别指出过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不是简单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培养学生去探究,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这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上课下都有较高要求。


记者:那么,具体到课程建设,您认为可以从哪些层面展开?

徐健:推动一流课程建设,需要遵循一流课程认定标准和导向,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开始着手。

一是课程思政建设。要不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内容中。我们应该拓宽对传统“思政”课程的理解认识,每一门专业课程背后都联系着社会发展中一个很小的技术点,从而和社会产生联系,每一个技术点的发展、推演过程中,也包含着很多哲理知识,所以每一门专业课程总是能挖掘出很多育人育德的思想,这些点都是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可以助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也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思想导向。

二是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迭代和重构。我们应按照课程教学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需求,课程内容还需进行不断迭代和更新,体现可持续的能力目标达成要求。课程可以引入必要的案例支撑课程内容的讲解,还可以适当引入外部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外延和补充,校企合作课程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讲课而让课程更鲜活。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如何呈现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状态和教师的特点进行选择,如MOOC、翻转、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这点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流课程建设中也对此进行了分类指导。

三是课程的反馈和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课程持续改进的第一手资料来源。获得全面的教学反馈,是教学相长必经环节。我们教学中最担心两点,一个是不自觉,一个是学不好,学不好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主动性不强。因此通过教学反馈,改进和加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正是课程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持续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OBE教学理念。另外,就课程考核来说,“金课”课程应该设置不同的梯度以期学生最终能够获得应有的合理评分。通俗讲就是好的课程应该有好区分度,并且有足够的支撑。

在2019年的申报过程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加深了对“金课”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说,“金课”和现在所倡导的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是相通的,都要求师生加强主动性和积极性,持续改进,迭代更新。

疫情期间校内导师团授课.jpg

疫情期间校内导师团授课

记者:您是如何着手“金课”申报工作的?

徐健:“金课”申报要求严格、竞争激烈。首先需要好的基础,一流课程的申报做的是“认定”工作而不是“教改申报”,这要求申报课程必须是基于已讲授的、按照一流课程标准实施的课程,且至少实施过两个教学周期。准备一流课程申报,就要对照一流课程标准,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申报。

从申报准备来说,大体是两个方面:

一是选好分类。一流课程目前包括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以及社会实践等,老师可以重点针对其中一类准备。每一类都有明确的指导,有课程认定的要求说明,和各种教学过程的比例约定,需要仔细确认。

二是紧扣指导思想和认定标准。一流课程建设中要体现“思政”特色和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凝练课程解决的重点问题,明确能力目标的达成要求,提供高品质内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合理设置课程评价考核机制,充分呈现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反馈和持续改进体现课程迭代更新的成长过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属于专业创新课程体系。自2014年开始建设,设置了创新课程1、创新课程2和创新创业课程三个层次。其中创新创业课程在2015级和2016级专业中已实施,满足两个周期的教学要求。目前正在对2017级的同学进行讲授。

“社会实践类”课程更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比例(70%)及专业面向社会价值引导,结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疫情期间校外导师团授课.jpg

疫情期间校外导师团授课

记者:面临严苛的标准、巨大的竞争,您在金课建设中遇到的难点、痛点一定不少吧?

徐健:您说到的建设中的难点和痛点,刚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也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譬如,课程素材的准备是一个全周期的准备过程,需要教师整体把握。另外,申报材料收集中体现出来的薄弱环节,课程的教学材料收集如何更细致和系统,教学过程的控制如何更合理和紧凑,在创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融合程度如何更好呈现,以及教学团队的持续建设等,都是课程后面需要努力地方向。这依然是一个根据教学反馈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

记者:我理解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关于“金课”建设的成效,您觉得对现行教学体系、学业成果认定等有哪些影响?

徐健:“金课”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标杆和引导,同时也释放了更多信息——变和不变:变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新内涵和导向,鼓励形式的多样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点在疫情期间的授课就能凸显,我们老师其实都有很多方法;不变的是大家一贯的教学态度,老师们都在非常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坚守岗位。在课程建设上,我觉得学院可以结合一流课程建设,给课程做相应的分类指导,将变和不变结合好,培育出好的课程,助力课程发展。

关于成果方面,在我看来,金课建设是师生共建,挑战自我,首先获益者是学生。创业课程重点是对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近年来 “互联网+”、全国节能减排竞赛、物理创新奖、嵌入式竞赛等众多赛事中,我校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也有不少同学对创业感兴趣,在我们的社会实践课中,同学们就能真正接触到公司运用、财务规划等问题,切实感觉到创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现场授课.jpg

现场授课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刚才说到,金课建设对教师与学生同样是挑战,您能否谈谈这对教师、学生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徐健:金课建设首先对教师是个挑战。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倒不是新要求。金课建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爱学生、懂教学、有教育情怀。换言之,教师要比以往更认真花时间花精力,更要花情感备课授课。这是“道”的问题。至于拥有匹配的知识结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那是属于“技”的问题。

对学生来讲,首先要做的是“认识你自己”。我认为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自我建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这里包含对自我兴趣、特长、不足等的了解、确认,特别是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也就是自己追求的并非简单知识的获取,而是综合素养的养成;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能力和思维的训练;不是不费力气顺手可摘,而是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方能够得着;不是被动的一时的学习,而是自主的终身的学习。

记者:说得好!相信你对金课建设的看法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再次感谢你接受采访。(访谈记者 吴涛)

采访后记:

创新创业课程是我校重点推广的校本特色课程。早在2012年,我校就已提出创新学分和创新课程理念,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统筹考虑、提早谋划、顶层设计,率先推进“纵贯全程、平行递进”式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培养方案,同时形成了一支高质量创新课程教学团队,创新课程也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案例获得全国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为“金课”申报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未来的五年中,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对照高质量考核指标,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标杆,对表对标,围绕“新工科”,建立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遵循“应用为本、工程为道、创新为上”的原则,立足地方、错位发展、凝练特色,统筹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同时,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紧扣一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认定标准,针对目前课程建设中暴露出的不足,从课程思政、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以及课程管理和评价等环节和过程着手,融合学院内外教学资源,以问题为导向,提早谋划,做好分类指导,完成“一专业-一金课”的总体布局,为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实现一流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刘玉申)

(吴涛/供稿 伍味/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