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20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特别推出《高质量发展》专栏,宣传报道各学院、部门在对标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如何明确目标,对照差距,找准发展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并精准发力抓落实的思路与举措。
近年来,我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内涵,明确了树立以数据为核心的建设思路,推进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一体化业务系统平台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信息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学校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的引领驱动作用,用新时代的信息化技术全力助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迎接并做好“十四五”智慧校园建设,学校对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积极探索高质量精细化新模式,坚持“集约化”、“统一化”、“精细化”原则,梳理设计了六项工程思路,努力构建校园治理要素一张图、互联互通一张网、数据汇集一个库、学校大脑一朵云、系统开发一平台、移动应用一门户的技术支撑体系,以营造“观全面、管到位、防见效”的智能应用生态,向广大师生提供全新的智慧校园体验,进一步提升校园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校园一张网。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通过进一步整合校园各类网络设施,促进有线、无线、5G通讯、物联网等的有机融合,构筑形成“多网”融合的校园“一张网”,在加强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提供高质量通信能力,构建具有教育价值的、学生可感受的、可交互的、沉浸式的校园数字环境,真正体现校园“开放”、“育人”的特质,为师生便捷、通畅、愉悦的智慧校园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身份一认证。学校网络应用实现身份统一认证,通过加快用户中心建设,梳理师生数据来源,明确数据源头部门职责,完善相关管理规定,统一管理师生数据,完善人员识别方式等,为各项校园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验证服务,除了利用师生的工(学)号识别身份外,将适度采用先进技术辅助识别人员身份,增加免密验证方式,如短信验证码技术、移动终端识别技术(如微信号)、人脸识别技术等,实现用户单点登录,让校内师生只需经过一次认证,即可在全校网络内畅行无阻。
三、数据库一个。学校将继续坚持和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克服校园中多个信息数据库并存并“各自为政”、无法“兼容”的局面,减免数据信息的重复采集,以及破解数据信息难以共享的难题,从根本上重构数据治理框架,坚持“数据一个库、一数一源、一数多用、动态更新”的原则,做好数据的统一采集、归集、共享、开放和使用,为最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加强校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流通、实现学校事务“一网通办”赋能。
四、事务一网办。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从侧重行政权力事项”向“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并重”的转变,进一步落实可信计算和可信验证,以提高“零材料”事项的比例,彻底让各项事务办理从“能办”向“好办”、 “愿办”转变,使师生办事更加方便、快速,并且加强线上线下的充分协作,实现“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从而提高校园事务的办理效率,优化师生员工的事务办理体验。
五、智慧一标准。学校完善并实施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推动各部门各业务向智慧校园整体建设目标聚拢,以面向师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为理念,推进基于“新基建”技术的校园环境感知、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建设、智慧餐饮管理、智慧广播系统、智慧弱电管理,提升学校安全管理能级,推进数字场馆、智慧学习中心的建设。
六、安全一防护。我校在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中,因有力的组织和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先进单位,今后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校园生命体进行数字孪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带动安全防护向人机交互型、数据分析型、主动发现型转变,赋予校园更多“自我感知”、“自我判断”、“自我调整”的安全防护能力,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校教育信息化既是近年来高校“一站式服务”的延伸和升级,也是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同时高度契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的时代要求。我校信息化建设六项工程的设计思路,基于现阶段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并且严格遵循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应用建设、数字资源与应用系统融合三个内容分阶段推进的建设方案;同时充分考虑了未来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光纤+WLAN+5G)将向“纯IPv6” 演进,以及在未来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教育信息化将向智能化发展、教学模式将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教学资源共享的内涵将不断扩大、大数据分析将成为破解教育难题新途径、信息安全与数据隐私安全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保障的总体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网络”
当前,我校互联网出口带宽达53.2G,远超2019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出口带宽8.2G的平均值,已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已建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三大应用支撑平台”;自主研发构建了教师、学生、资产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等;基于数据共享平台建成了以财务报销审批、办公管理系统和网上事务大厅为主的工作交流平台,实现了数据伴随式采集、流动,网上事务大厅则融合了校园业务,通过数据的多流动给予师生更多工作便利;基于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教学信息数据集成,已建成了基于教学数据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为师生教、学业务的开展提供支撑,并伴随移动数据的采集,为进一步推进综合应用创造了条件。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六项工程的设计实施,将为建设一个决策更加准确、管理更加透明、使用更加便利、效率更加高效的高质量的智慧校园进一步夯实基础,延伸路径,并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