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三跨”团队全面提升学校科技服务质量
2020年09月29日14时15分    阅读:5605
供稿单位 / 本站

【编者的话】2020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特别推出《高质量发展》专栏,宣传报道各学院、部门在对标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如何明确目标,对照差距,找准发展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并精准发力抓落实的思路与举措。

11_20180308zhpefs.jpg

近三年,在学校科研政策的激励下,我校科技服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横向课题数量和合同金额逐年提升,签订横向项目800余项,合同经费近2亿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当前高校高质量发展对于“科技服务质量”、“科研经费数量”、“科研成果层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企业一方对于“综合性、整体式、打包式”的系统化服务需求也显著增强。相形之下,我校科研团队在“交叉协同意识”、“综合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成果质量”等科技服务难点上存在的不足也就愈加凸显。

针对科技服务工作中的现实瓶颈,学校主动求变,从转变服务思维开始,着手汇聚人才、搭建平台、优化机制,打造“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三跨”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切实提高团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承接交叉学科项目的能力,进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科技服务工作水平,以更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才“汇起来”

——加强创新主体“小基元”与“大组织”的有效链接

人才是组建“三跨”团队的基础与前提。面对“人从哪里来、团队如何建”的问题,学校拓宽人才渠道,从内“挖”、从外“引”,全力汇聚科技创新的“活力源泉”。

一、创建优秀科技人才库

学校传统的科技服务主要是依靠教师个人“单兵作战”,这种“个体户式”的服务模式,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成果质量不高,无法集合力量做“大”项目。为了把人才真正“汇起来”,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在全校范围内按照教师的专业领域、技术特长、意向对接行业企业等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创建了一个拥有近400人的优秀科技人才库。该人才库打通了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人才的对接通道,打破了部门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汇聚起高质量科技服务的人才智力,学校可以按照任务的实际需求优化人员配置,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精准、高效地将全校人才进行“分组搭配”,为后续科技服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将国内外知名高校学者、企业专家、政府人员也一同纳入到人才库中,不断扩充力量。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为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沟通交流,学校科技处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建立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以“现代农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绿色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为主题的学术沙龙,让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享经验,加强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以张家港市智慧农业规划项目为例,今年暑假期间,管理学、计算机、生物等领域的几位教师通过沟通交流,打破固有思维障碍,在头脑风暴中找到潜在合作点,最终以项目为驱动成功组建起“三跨”科研创新团队,在科技服务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高效地推进了项目有序开展。

图1 学术沙龙.jpg

三、组建“三跨”创新团队

依托人才库提供的信息,目前校内已组建形成了“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农业现代化+”等近10个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团队,团队成员通过交叉协同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合力为企业解决各种复杂问题。2020年上半年,相关“三跨”科研创新团队分别为北京东方爱维清洁有限公司、江苏华电能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宏源菌业有限公司、东南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签订横向课题20余项,合同经费达2000万元。

平台“搭起来”

——加快社会服务“单业务”与“多领域”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科技服务模式仅仅是与单个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单一技术问题的“单业务”模式。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集团化企业对于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服务要求,为此,学校从搭建平台入手,积极引领学校“三跨”团队开展“多领域”的科技服务工作。

一、深度对接地方企业

学校转变服务思路,创造合作条件,从学校领导到二级学院以及科技部门,联合发力、积极引导科研团队的服务对象从“单个企业”向“集团企业”转化,服务内容从“单一技术”向“复杂产品”转化,服务范畴从“单项服务”向“全面服务”转化。今年上半年,在校领导亲自带队、二级学院主导、科技处组织下,校内相关“三跨”团队先后与龙腾特钢、中利集团、隆力奇集团、江苏常铝、新华盛等近60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对接,并且在精准获取企业需求的同时,学校进一步为“三跨”团队“搭平台”、“做统筹”,开启与集团企业的全面化合作模式。

二、多形式全面校企合作

学校通过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五合一”产教融合基地、行业学院、重点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构建、教师企业研修等方面开展全面化合作。参建企业每年将以横向课题、成果转让、人才培养培训等多种形式给予我校近千万元的经费支持。以我校与隆力奇集团的合作为例,双方通过共建“五合一”产教融合基地的方式,合作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某一个项目,而是在化学、生物、机械、有机农业、养生保健品、市场营销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的“项目群”式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合作内容。

图2 签约.jpg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校企双方以共建科研平台为纽带,通过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努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同时保证转化成果的“高质量”。今年以来,我校“三跨”科研创新团队服务的江苏常铝、新华盛、苏州晶洲装备三家企业成功获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与江苏华宏、莱茵电梯、丹东优耐特、恒星精细化工等企业联合研发的科技成果也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些均为后续学校科技服务工作在“多领域”开展“多形式”的全面校企合作以及产出“高质量”成果作出了示范并树立了标杆。

机制“活起来”

——加速运行模式“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同向发力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三跨”团队高效完成科技服务工作的保障。为此,学校加强组织推动力,不断完善科技服务组织管理体系,认真做好科技服务内外“双循环”。

图3 调研.jpg

一、打通科技服务“内循环”

以往学校科技服务的开展,主要以单一学院为主,服务团队的组建也往往集中在学院内部,其他学院鲜有机会参与,导致全校资源未能有效利用。为此,学校通过多学院、多部门的“协作、协调、协同”,建立以“核心学院主导、多学院联动”的协作机制,让任务核心领域的学院负责牵头,统筹任务安排管理与执行,其他学院配合完成任务,彻底打通了科技服务“内循环”。

学校优化科技服务过程化管理,科技处负责做好项目协调工作,实时跟踪服务进度,“抓进度”、“促成效”,扎实推进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强化目标管理,以共同的任务或服务对象为驱动,给团队成员树立“颗颗螺丝都是关键部件的意识”,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在政策保障上,学校推进实行“多部门联合”的协同机制,不断完善交叉合作激励机制,在资源分配、职称晋升、荣誉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从制度上彻底打消教师“思想顾虑”。校办、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学生处等多部门联合,共同为“三跨”团队“站台”,全校上下“调研一起去,工作一起干”,为团队“找需求”、“带项目”,以合力实现科技服务工作全校“一盘棋”。以服务上海诺特飞博燃烧设备有限公司为例,学校不再是依靠单个学院进行对接合作,而是多学院、多领域的合作,机械、汽车、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学院目前已与该企业在共建研究中心、技术创新、项目攻关等方面开展系统化合作。

二、做好科技服务“外循环”

此外,学校加快构建“立体化”科技服务网,开创“行政部门对接、区镇对接、企业对接”的“三对接”模式,做好科技服务“外循环”。

学校与地方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等政府核心部门加强联系,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地方特色板块加深合作,探索合作空间;与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重点集团企业加强对接,获取企业真实需求,形成长期、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以服务中利集团为例,根据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学校紧盯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在新型研究院建设、联合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常熟沙家浜镇电缆产业贡献力量,合作成效获得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创新交叉融合机制,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化合作,持续推进我校科技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科技处/供稿 张方舟/审核 志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