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识变应变求变:以创新助推教学质量管理更进一步
2020年10月28日16时46分    阅读:5149
供稿单位 / 本站

【编者的话】2020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特别推出《高质量发展》专栏,宣传报道各学院、部门在对标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如何明确目标,对照差距,找准发展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并精准发力抓落实的思路与举措。

11_20180308kkxkpo.JPG

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国家“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实施后,为对接外部质量保障要求,国内高校多将构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长效机制作为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举措。我校早在2009年就构建完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我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新时代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任务、工作要求都在发生变化,面对新变化、新理念、新要求,我校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创新探索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以进一步适应、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需求,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准确识变:把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新要求

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近三年来,教育部提出“四新”“金专”“金课”“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线教学”等新概念,和“学习革命”“质量革命”“质量中国”“质量意识”“质量文化”等“高频词”,并配套出台政策举措,设计并推进年度重点工作,旨在通过“组合拳”,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新概念”“高频词”指明下一步发展大势,包含着对教学质量管理的新要求:

201911041572846208542244.jpg

校领导带队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年会

要求之一:要把握一个变化,即“普及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呈现的多样化、学习化、个性化、现代化特征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去研究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去关注终身学习、去重视个性化培养、去提高治理能力。这些需要投射到教学质量管理上,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从而避免身子已在普及化,脑子还在大众化,习惯还在精英化的现象。

要求之二:要落实一个理念,即“OBE”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等理念要求已广泛融入教育部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中,在各类评估、认证中贯彻得尤为坚决。与之相适应,我们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也需要全面贯彻落实“OBE”理念,一来缘于理念的先进,二来可以无缝对接外部质量保障要求。

要求之三:要理清一个思路,即“重心下移”。梳理教育部所推进的内涵建设举措,不难发现其中一个维度的聚焦点是由院校到专业再到课程,逐步推进,重心不断下移,旨在巩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所涉及的不同层面的内涵建设。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与之相配套的是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价。

要求之四:要紧扣一个逻辑,即“提高层次”。从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影响最大的院校评估来看,制度设计是期盼通过院校评估不断提升高校的“精”“气”“神”,但各个阶段的要求会有所侧重。合格评估讲求“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目的是推动学校“培精”,实现最低的本科办学要求。上一轮审核评估讲求“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目的是推动高校“练气”,突出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而下一轮审核评估的目的则是推动高校“化神”,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上,营造质量文化氛围、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与之相呼应,国家层面各类专业认证皆在讲求由“形似”到“神似”。

学校在知新楼三楼召开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会议.jpg

学校召开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会议

二、积极应变:赋予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新内涵

面对外部新要求,近年来,我们加强学习,研究探索,积极应变,主动调整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思路,在工作内涵上积极赋新。

(一)调整工作思路。2015年我校顺利通过审核评估,学校事业发展进入强化内涵建设阶段。在此背景下,结合国家层面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积极调整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思路,将工作重心下移,聚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教学活动,重点关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质量状况,设计开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工作内涵。根据新要求,及时改变原有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及指标。在质量监控方面,修订完善了听课评价、评教评学、课程考核材料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检查等工作的评价指标和工作要求;健全优化了“2468”校内专业评估模式,完善专业六年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增加认证式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内涵建设;调整专项检查(评估)设计,体现产出导向。在质量分析方面,重视质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评判质量。通过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监测等平台做好我校教学质量的分析评价工作,重点关注存在短板与问题;同时做好教与学状况分析,通过对评教评学、听课、排课及专项调研检查的数据分析,把控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在反馈改进方面,多途径、多方式反馈教学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本着持续改进的理念、原则,重视后续改进工作的督查与再检查,形成闭环。

(三)健全工作内容。伴随着人才培养工作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工作项目,有效覆盖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一是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评估。专业核心课程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课程。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内涵建设,及时设计了核心课程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试点评估。二是开展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引入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概念,转变评价观念,建立成果产出为主的评价模式,将学生学习成果评量作为质量评价的核心环节,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研”“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师生满意度调查”等项目、途径,间接测量我校学生整体的学习成果产出情况。

202010261603674178158883788一.jpg

教学质量管理处组织课程考核材料专项检查

三、主动求变: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新高度

“识变”是基础,“应变”是策略,“求变”是目标追求。主动求变要求我们主动作为,着眼长远,提高高度,整体谋划目标任务。在下一阶段,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微观层面: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实践教学的多样性与其空间的不确定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与实施较为困难,特别是对实习教学、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等环节的监控较少,也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评价体系。为此,要着手研究探索适应于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补上工作缺项。

(二)中观层面:完善“校、院、专业”三级质保体系。构建质量保证长效机制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适应外部质量保障和学校发展需求,我们要完善“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一是要构建专业层面质量保证体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重点完成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及达成度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健全专业人才培养逻辑架构中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主要环节执行的主要内容。二是修订学校层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根据产出导向要求,梳理学校原有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组织修订。三是修订学院层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各学院结合新要求与学院自身实际,完成修订工作。

(三)宏观层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2018年,教育部发布“质量40条”,明确要求高校要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从制度走向文化,从质量监控走向质量文化是大势所趋,既是教育部对各个高校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必然需求。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我们内外结合、上下联动,并最终落到内部,沉到下部,内化为每个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2020091516001102987651022222.jpg

教学质量管理处开展师范专业认证材料检查工作

(教学质量管理处/供稿 黄文祥/审核 志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