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承论坛】我校举办“昆承论坛”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2023年12月27日15时21分    阅读:3465
供稿单位 / 科技产业处

12月26日,由科技产业处主办的2023年“昆承论坛”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弘道楼1104室举行。副校长冯勇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材料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等近30位博士参加交流。科技产业处副处长洪学鹍主持会议。

图片1.png

冯勇对学术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与会教师在储能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他表示,科研水平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举办这样“小而精”的学术交流是大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探讨科学问题、提升科研素养的好机会,意义重大。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宽科研思路,还可以通过合作,提升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承接能力,为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奠定基础。他指出,学校在储能领域聚集了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有专注实验、理论计算等不同专长,有化学、物理等不同学科背景,为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打下良好基础,学校会进一步为广大教师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希望通过学术自治组织的建立,常态化学术活动、清晰化研究方向、精准化研究热点、长远化合作共赢,力争将储能领域研究打造成学校学术高地。

IMG_8641.jpeg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高晓蕊博士作题为“基于氢氧化物前驱体氮化产物在OER和HER催化性能方面的研究”的学术报告,重点介绍了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在不同氮化温度、Ru掺杂下产物的OER和HER催化性能、提升路径及工作机制,分享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科研心得。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陶石博士作题为“同步辐射谱学技术研究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构效关系”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同步辐射谱学在材料表征方面的具体应用,锂/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调控,以及获得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提升的机制;阐述了镍基析氧反应催化剂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合原位测试技术解析其内在反应机制和真实反应活性位点。材料工程学院施少君博士作了题为“具有蜂窝状超结构的P2-型层状氧化物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Jann - Teller畸变和结构相变对Na-Mn基层状氧化物储能性质的影响,利用Li-Ni-Cu共掺替换,有效抑制了Mn的Jahn-Teller畸变,提高了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讨论了该种结构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晶格氧的氧化还原、过氧键的出现和作用机制。

IMG_8640.jpeg

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并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学术背景、研究领域与合作想法。钱斌教授在晶格结构解析方面给予了指导,并以自身的求学经历,说明了新结构材料探索、产业应用的重要性。学研处副处长耿洪波表示,将与科技产业处积极联动,为广大教师学术交流创造条件。会议最后,与会人员对于成立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表示支持。

图片7.png

报告人简介:

高晓蕊,河北唐山人,工学博士,教授。2008年10月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联合培养1年。2010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8月,进入河北工程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6年5月进入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作,2018年9月-2020年3月,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6年获苏州市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主要从事能量储存和转化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高被引)、Nano Energy、ACS Catal.、ACS Appl. Catal. B、Chem. Eng. J.等国际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

陶石,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技副总”。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教于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发及同步辐射谱学在能源材料中的应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CS Nano》《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H-index 25。主编《新型储能技术及其应用》教材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苏州市重点产业创新项目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获校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五四青年奖章”荣誉称号。

施少君,浙江绍兴人,工学博士,副教授。201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14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进行博士后学习。2015年5月,进入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机功能材料系工作。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的开发研究工作,已经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 Acta等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18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3项已获授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与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各1项。入选2016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 Thomson Reuters),2019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洪学鹍/供稿 张方舟/审核 南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