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399818&layountIndex=4&date=20241211&siteID=2&id=1
2024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名单,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功入选,成为江苏省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该名单的十所高校之一。
该专业成功入选得益于该校对“师范”品牌的坚守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办学定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做强工科,做优师范,做特文理商科”的发展思路,坚持一流导向,注重品牌引领,依托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依据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推动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强化,聚焦师范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创新数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提升专业建设的品牌性、引领性,走出一条具有“理工特色”的新路径。该专业2006年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数学)核心专业,2015年被列入江苏省初中卓越教师计划项目,2019年首批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1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培养卓越教师
常熟理工学院始终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引导在校青年树立与这个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
该专业坚持“师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落实《常熟理工学院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方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在专业课中贯穿、融汇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建立“三全育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薪火相传·榜样同行”、支教扶贫等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师德养成和育人能力的提升。将师德养成教育融入课程与教学内容中,把成功校友、特级教师、一线优秀教师及中学校长请进课堂,用他们的感人事迹和人生感悟诠释师德内涵,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师德情怀。
学生主持的“鱼跃龙门、秀出班行”扶贫支教团队获2018年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梦起鱼行”师范生支教活动获得202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一等奖。“情暖春运”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10多名学生获得团中央、省教育厅表彰。
坚持内涵提升,创建特色品牌
该专业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教师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深化“能力为重、成果为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课程设置重视师范生教育情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的培育,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坚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导,把通识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突出学生可迁移的通用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注重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3+3+4”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把研习贯穿教育实习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深入践行“学中做、做中学、学中改”的实践教学理念。
近年来学生获得“互联网+”国赛铜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江苏省一等奖等省级、国家级奖200多项。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
坚持校地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校合作共赢的思路,学校与地方教育局、中小学校建立UGS(即大学—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协同机制,构筑校地数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探索出高校、基础学校、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之间协同育人、联动培养的新机制和新路径,打造成为苏南地区有影响力的基础教育数学卓越教师培养基地。
学校制定了《常熟理工学院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办法(试行)》《常熟理工学院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校地合作共同发展机制,实施协同教研、双向互聘、教师研修、顶岗实习等举措。聘请20多位专家学者、中学校长与一线优秀教师担任专业建设咨询专家、客座教授、课程特聘教师,承担校地合作研究项目10多项,与中学合编教学案9部,近10位教师参与中学研修,聘请100多位中学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将“三位一体”机制落实到合作研究、课程开发、教学研讨、项目申报、教师研修等工作中,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年平均获得率近90%,年平均进编率近70%,平均岗位对口率超过97%,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培养了10多位江苏省特级教师,100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及苏州市教学名师、校长、副校长等,为苏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聚焦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为魂,坚持“做优做特”思想,完善师范教育智慧化、数字化平台,高质量赋能基础教育发展,借势发力、乘风而上,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为创建“特色鲜明、质量著称”应用型一流本科大学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