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胡旭晖,男,1994年3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我校2016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友,现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即将入职东南大学任教,继续从事假肢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落地工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近三年发表于力触觉领域、神经康复工程领域、医疗机器人领域的IEEE汇刊6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含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测控与仪器领域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24年CYBATHLON全球助残技术竞赛上肢假肢组冠军。
初心启新程,科研绽光彩
出身于军人家庭的胡旭晖,自幼便在军营的刚毅氛围中熏陶成长。尽管五岁时随家人迁居苏州,但部队的军号、战士的歌声以及营地的操练声,仍然是他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旋律,在他心中深深种下了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红色种子”。每当看到电视里因意外截肢而遭受不便的残疾人,胡旭晖心中总是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暗自发誓,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他们带去改变和希望。
2012年,胡旭晖考入我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重要导师——李鑫老师。李老师在与胡旭晖深入交谈后,建议胡旭晖加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提前接触科研资源和实验设备,初步探索科研方向。在实验室里,胡旭晖与团队成员常常为了一个实验方案争得面红耳赤,为了一个数据结果彻夜奋战。也正是这样的讨论与尝试,逐渐激发了胡旭晖对科研的兴趣,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第九届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中,胡旭晖带领团队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二等奖,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科研实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心中那份“红色基因”的最好诠释。
逐梦智能义肢,问鼎国际赛场
2016年,胡旭晖进入东南大学继续深造,开始从事肌电假肢手研究,围绕假肢机构设计、肌电信号解码、感知信号重建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胡旭晖与团队成员每天在实验室里不懈探索与试验,致力于提升义肢的精准度和舒适度。持续深耕,勇攀科研高峰,不仅是他对科研的执着与热爱,更是他对儿时誓言的坚守与践行。2018年,胡旭晖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竞赛中初次尝试神经义肢技术创新,因技术与经验不足遗憾未能夺冠,但实现为残疾群体带去改变的梦想的路径确愈发清晰。他坚信,通过不懈努力定能让中国“智能义肢”走向世界巅峰。
为了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顶尖团队竞技,胡旭晖团队瞄准了CYBATHLON全球辅助技术竞赛,先后参加了多场挑战赛,积累了丰富的比赛经验。2024年,胡旭晖带领团队参加了第三届CYBATHLON全球辅助技术竞赛。在这场被誉为“半机械人仿生奥运会”的盛会上,胡旭晖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和水平,攻克了假肢力触觉传感与反馈、体躯—肌电自适应协同控制、机器视觉环境理解与感知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最终以最高分90分夺得了“上肢义肢”组的冠军,打破了往届纯机械式假肢的垄断地位,成为本届大赛中唯一完成所有任务并夺冠的团队,为中国智能义肢技术的发展赢得了国际声誉。
星光励后学,征途再出发
自从常熟理工学院毕业后,胡旭晖心中始终铭记着母校的培育之恩。每当有机会,他都会返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心得,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激励他们勇往直前、追求卓越。2024年12月,胡旭晖满载着故事与成就重返常熟理工学院,以《当科技有了温度 智能义肢手如何帮助截肢患者重获新生》为题,开启了一场科研分享。在讲座中,他深情讲述了自己参与挑战赛的日日夜夜,以及与团队并肩作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的难忘历程,分享了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点,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心得体会,让学弟学妹们看到了科研之路的无限可能。
载誉归来后,胡旭晖迅速投入新一轮的科研备战,致力于将参加国际大赛的成果转化为科技助残的新质生产力。他和他的团队对标全球,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他们的目标远大而坚定——让中国造的智能义肢成为全球康复医疗领域的标准,为全世界的患者带来希望和新生。胡旭晖坚信,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和辉煌,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有用的科研,成为有理想的新青年,胡旭晖的求学经历与科研精神,正是常熟理工学院“立本求真、日新致远”校训的生动写照。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学子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成长为具备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积蓄力量,为学校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