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的战略任务
2018年10月17日10时01分    阅读:7655

1.jpg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并为此作出更为深刻的阐述和更为系统的部署。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贯穿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体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新要求,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的方向目标和关键要害。落实好这一战略任务,迫切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深入理解其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的实践中不断开拓新局面展现新气象,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作用。 

一、党的独特优势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洞察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作为一定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特定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也都有其特定的服务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这种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又取决于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体系的内在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只有获得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性的社会地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飞跃,为人类解放和自身幸福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以其真理和道义制高点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阔前景,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引领人民群众提升自身觉悟、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利益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鲜明人民立场和为人类进步描绘的美好社会理想,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保持强大生机、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凝聚人心力量、推动事业发展上的强大支撑作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我们党真正拥有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指南,拥有了引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旗帜。从郑重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再到与时俱进地确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从提出干革命要靠“枪杆子”“笔杆子”的思想,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再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万众一心抗击外侮和实现全国解放,到动员亿万人民以百倍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燃烧岁月”,再到解放思想、开启新的伟大革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党和人民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强大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90多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以先进的思想旗帜引领前进航向、不断开辟中国发展道路的奋斗历程,就是围绕党的目标使命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凝聚群众的发展过程。

历史一再表明,团结一致才能得胜利,建筑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更是无比重要。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自身长期革命经验时曾谈到:“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可以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彰显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对我们党自身优势的深刻洞察,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把握历史大势和应对风险挑战的紧迫要求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带领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必须同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大势相适应,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相统一,在实现党新的历史使命中实现自身发展。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变得更为紧迫、更为必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迈向新阶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凡业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集中概括的“三个意味着”的时代大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展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等,这些既为党、国家和民族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也为我们党用崇高的目标团结凝聚人心、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深刻回答“时代之问” “实践之问”和“人民之问”,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其强大的实践力量、理论力量赢得人民的广泛认同,极大提升了中国道路、中国思想、中国理念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影响。所有这些,都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物质基础、民心基础。党、国家和民族强起来的发展大势蕴含意识形态强起来的必然走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创造,推动着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彰显党和人民历史创造精神、顺应中国历史进步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也要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之中,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现象仍很突出,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和立论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叠加,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更为突出。不同意识形态既是不同社会道路、社会制度的反映,又是支撑不同社会道路和社会制度合理性的思想基础。敌对势力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挑战,不断变换策略和手法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加大对中国进行政治误导、战略遏制、全面施压的力度,加大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力度,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形势复杂尖锐,争夺人心、争夺阵地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成为我们赢得综合国力竞争、维护政治和文化安全、确保党和国家正确发展方向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人心齐,泰山移。”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历来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爬坡过坎首先要过的就是思想意志关,同心同德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握和用好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同心同向、攻坚克难的统一意志和行动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 

三、具有深厚内涵的方向目标和战略性的工作举措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在含义,最基本的有两个层面。其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不是什么别的意识形态,这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性质,规定着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向。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质的规定和总的遵循。其二,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这是立足新时代新使命、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重要作用的两个重要着力点。必须保持鲜明的人民立场,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价值追求,把握最大公约数、画好人民同心圆,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要注重紧跟时代和实践发展步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顺应时代要求、引领风气之先,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可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方向同强化“凝聚力”、“引领力”的基本要求内在统一、相互贯通,明确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的基本遵循。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从多方面推进的复杂过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抓好事关全局的重要方面。在确立基本方向目标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加强理论武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立破并举、压紧压实党委(党组)责任等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就理论武装工作来说,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以此为核心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建设。做大做强做优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特别是推动全党全国人民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能树立起新时代引领人们团结奋进的伟大旗帜,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就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它是意识形态大厦的根基,以系统化的思想和知识体系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看法态度和行为取向。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成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打基础谋长远的紧迫任务。

就新闻舆论工作来说,它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经常性工作,舆论生态直接关系意识形态领域的大环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就能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最大限度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赢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主动。

就坚持立破并举来说,立与破辩证统一、缺一不可。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反驳谬误,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重要工作要求。坚持立破并举,有利于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抑制低级庸俗现象的滋生蔓延。 

就压紧压实党委(党组)责任来说,这是贯彻党管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保证。只有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刚性约束、加强责任追究,才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所有这些,都是意识形态领域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都是关键处、要害处的紧迫任务。把这些工作任务抓紧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在人的思想领域、精神领域做工作,必须研究人的思想、精神的活动规律,研究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同社会环境变迁、教育引导工作的相互关系,找准社会思想脉搏,把握好宣传教育的选题、内容和重点,把意识形态工作同人们精神生活的新变化更好结合起来。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更需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深入掌握知识信息传播、人们思维习惯、舆论生成演进等方面的新特点新变化,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媒体深度整合,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让解疑释惑、思想引导的工作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状况相关联,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强,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要全面把握和贯彻中央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把握好时度效,注意区别不同矛盾的性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正确施策,切忌简单化、机械化、片面化,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化解消极因素,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筑共圆中国梦的强大智慧和力量。

来源: 《求是》2018/20

作者:甄占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