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勇:一个“散打选手”的专注与定力
2019年03月21日17时11分    阅读:32588

【人物小传】管勇,男,中共党员,1984年9月生,江苏如东人,博士研究生。2007-2012年,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12年6月23日进校工作,2015年7月晋升副教授。现任教于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兼任系主任、专业负责人。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美学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求是学刊》《社会科学辑刊》《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省哲社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省高校哲社项目及其他教科研项目4项,现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会员。主要承担《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秘书学概论》等专业课程教学。曾获校“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QQ图片20190321170727.jpg

当我们得知人文学院的管勇老师在台湾进修的半年时间里,有5篇文章被C刊录用。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找到了管勇。得知要上“星空”,管老师一口拒绝了采访要求,反而为我们热情地推荐起身边的同事。直到我们告诉他,此次采访给他的“工作任务”,希望通过他了解年轻老师的心声、状态和期待,分享才就此打开!

“就和接受采访一样,工作中时常会面临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或者需要决定了你的角色定位。同事私下开玩笑,说我是典型的‘散打选手’,我想这可能更是每个人的一种常态,重要的是如何去把每一个角色扮演好。”在管勇老师看来,工作中多重角色的转换、定位与达成,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之外,最需要也最重要的是来自团队的合作与支持。“角色”和“团队”是他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提及的两个词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老师的角色意味着教学是首要工作,也是基础工作。管勇老师始终把课堂作为第一“主战场”,在他的工作时间分配中,备课、上课占据了多半。如何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则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说,“(他)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始而怕上课,继而喜上课,终而觉得上课是人生的节日”。管勇老师告诉我们,他的“节日”远未到来,上课还是“怕”:“毫不夸张,有时候做梦都在紧张的查资料、备课,或者什么东西没带急着回家拿。”这种“怕”源自他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对课堂的心存敬畏,对底线的自觉恪守。正是这份敬畏之心,促使他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法。即便是同一门课,下一个平行班演示文稿上的提纲、教案中的例子可能都会有新的针对性变化。2014年,以学校“教学内涵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他以当时主讲的《文学概论》申报了第一批研究性课程并获批。他说:“立项只是形式和手段,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困惑后来都写成了文章,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和高教所的《工作研究》上发表了。”在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2016年被评为校“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他还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发掘和引导,以授之以渔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钻研精神,把课上所产生的兴趣点、迸发的小火星逐步放大、点燃、延伸,从课堂学习拓展到课外训练,从课程论文带入到毕业论文,进而延伸、浸润到专业、学科领域。近年来,他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2项、指导项目2项,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个。他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2次,三等奖2次,另有一个校级重点资助团队,他也获评两次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更有好几位学生因为他的课而产生了对文艺理论的兴趣,在他的辅导和帮助下,顺利考上了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当学生在离校前与他道别时,送给他一把折扇,扇面上是学生自己写下的四个字:“恩师管勇”,还悄悄留了一张小纸条:“您改变了我的命运轨迹,遇见您,是我的幸运。”那一刻的感受,管勇老师说用一句歌词来描述那就是:“幸福像花儿一样”。从初登讲台到适应讲台,从课堂教学到项目申报,从课程作业到毕业论文,乃至如何有效互动、撰写教案等细节性工作,几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中前辈老师的精心指导、同仁之间的相互切磋。管勇老师说,这个过程让他受益良多。

QQ图片20190321170702.jpg

作为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是另一个重要角色。管勇老师坦诚地说,前两年因为事情比较多,安居、爱人生孩子等家庭事务和系里的日常工作占据了不少的时间:“在其他事情都必须要协调、要做好的时候,只能暂时牺牲科研成果的产出,这也是我近两年来的短板所在。”在上好每一节课、安顿好家庭、做好系里日常工作的同时,他也抓紧一切时间看书、思考、做笔记。在爱人怀孕那段时间,他承担了主要家务,有时候看书忘记了时间,去菜场买菜都是一路小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他总是不断把读书时的最新思考以及学界前沿动态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也为后期写作打下基础。进校以来,他已在《社会科学辑刊》《山西师大学报》《扬州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省社科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高校哲社项目2项、校教科研项目2项。

2018年暑假,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他获得了到台湾大学中文系访学进修的机会。管勇老师说:“这段时间,家里不用我考虑柴米油盐,学院也给我积极创造条件,没有特殊情况都不给我安排工作,保证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读书、写作。”访学期间,他认真旁听专业课程,广泛搜集研究资料,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抓住一切机会深入了解台大各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路径,既开阔了视野,也学习了经验。近期,他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东吴学术》《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研究》等专业报刊已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多篇。在访学进修期间,管勇老师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松要求。在他看来,这个宝贵的机会得益于团队其他老师在课务、系务上的分担,也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鼎力支持。他说:“自己产出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修,能够把其间所学、所思、所想都带回去回馈团队的同事们,共同分享、共同提高才是根本目的。”

QQ图片20190321170722.jpg

作为团队中的一员,管勇老师把承担公共性事务也看作是题中应有之义,并以高度责任感做好院系各项事务工作。在他看来,有时候似乎是在受累、吃亏,但顾大局、勇担当会有助于年轻老师扩大格局、全面成长。

进校半年后,恰逢学校在二级学院推行“辅导员+班主任”双元制学生教育管理协同模式,他接手了两个本三班的班主任工作,一年之后担任系副主任,两年之后担任专业负责人,五年后担任系主任兼专业负责人,此外还经常参与成教、招生、调研、接待、会务组织等工作。这些不同角色的体验和转换,让他更加熟悉和了解所在团队、组织的运行过程、状态和特点,也由此获得了更强的参与感、团队感和归属感。

作为班主任,他在第一次班会上就承诺四年里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待命,以防学生有不时之需或突发情况。所带班级曾获评校优秀班集体、校先进团支部、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班集体等,他也先后两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毕业时,在他的班级里有五名同学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另有多名同学考上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而曾经可能面临休学甚至退学的“困难”学生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向他倾诉生活、工作上的烦恼、情绪,学生家长在短信里直言:“管老师,相比我们做父母的,孩子更加信任你。”正是这份信任,让他感受到厚重而绵长的获得感。作为系主任、专业负责人,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以外,他还组织老师先后迎接学校、省教育厅多轮新专业建设检查以及省学位办学位授予权评估,几次新专业建设“大考”均获检查组和评估专家一致好评。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他强化实践训练,营造专业文化。2017年他和团队老师一起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这是新专业增设以来首次参加全国性专业技能大赛,参赛的两支学生队伍均获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受到《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多家媒体关注。依托秘书社等学生社团,他与学院学工条线通力合作,通过“秘书礼仪风采大赛”等品牌活动、参与校内大型会议服务等方式将专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融合,师生携手共同参与,浓厚专业文化氛围,增强师生专业认同。另一方面,在学校、学院大力支持下,他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校校、校地、校企合作。2017年由专业牵头发起、成立“地方高校秘书学专业建设联盟”,由我校担任理事长单位,并在人文学院设立联盟秘书处,既为专业建设搭建了长效交流平台,也扩大了专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常熟市档案局、波司登集团等地方党政机关、知名企业也以不同形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繁忙、倦怠之际,每每听到学生亲切地叫他一声“管妈”,听到同事真诚地向他道一声“辛苦”,管勇老师感受到幸福来得就是那么容易。

“特别是年轻老师,在生活上还有一个安顿的过程,暂时的困难和不足,都不必过于焦虑,保持定力才能行稳致远。专注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角色赋予你的责任和使命,依靠团队力量,懂得顺势而为,但凡经手的每一件事情都把它做实。”这是管勇老师这几年来的深切体会。他最后还强调:“这几年里,有收获,也有教训。如果说做了一点事情,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其实都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团队的成绩,我只是扮演了其中的一个角色。”

QQ图片20190321170649.jpg

(文宣/供稿 纪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