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提高个人素质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毫无疑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见证了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增强。我读书、教书、著书的个人经历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现代每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书香充盈。可是,作为一个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吴县黄埭农民家庭的我来说,从小喜欢读书,而家里缺书,家中藏书唯有祖传的一部《康熙字典》,后来也不幸遗失了。
恢复高考制度后,我考入虞山之麓的苏州地区师范学校(常熟理工学院前身),就读于中文科,毕业后又选留在学校图书馆教师进修室样本书库工作。在这里,我感受到书香是最好闻的气息,足以令人迷醉。几年间早早晚晚,我几乎将书库中与文史哲相关的书籍都浏览一遍,并做下大量的读书笔记,为以后的教书和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打下基础。
曹培根教授出席常熟市社科优秀成果颁奖会(前排左二)
1984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通知,并在苏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师资培训班。我有幸参加培训,渐渐懂得文献是人类的第一财富,获取知识的不平等才是人类真正的不平等,而普及文献及其有效的获取方式极其迫切。培训结束后,我开始担任文献检索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文献检索课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开设的工具书使用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好书、读书、用书的良好习惯和技能。在教学相长的实践中,我主要参与编著了供全国师范专科学校使用的《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及利用》,并先后出版了《文献检索知识概要》(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文献史料论丛》(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文献检索方法与影响书导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阅读指导》(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哲学文献检索》(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手册》(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本科生探索性学习和早期科研训练的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其中,《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优秀研究成果。
曹培根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我也是从参加培训班开始了常熟地方文化专题研究和著书生涯。培训期间,授课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教授赵国璋至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指导工作,赵教授对常熟地方文化的一席话对我触动很大,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常熟是书香城市,文献重镇,满地是宝,别说钱谦益这样的大家,就是二、三流的人物,选择一、二个,一生一世也研究不完。”他鼓励我“就近取材”作些研究,又让我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给予我指导。1992年,赵教授主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项目《江苏艺文志》,聘我主撰常熟市部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将《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所载先秦至清1861人的4191种书籍,通过查考各种版本目录和馆藏书目一一以人系书、标注类目、考明存佚,进行常熟艺文普查工作。这一工作使我体会到,任何高深的学问,都要从看来是最拙笨的工作开始的,而每项枯燥烦琐的工作背后,却都隐藏着一片学术新天地。艺文普查工作成果,让我以后从事常熟地方文化研究受益匪浅。我后来与江庆柏教授合作完成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项目《黄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1999年标校统稿《重修常昭合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又主要标校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广陵书社2007年版),对常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整理。2001年,我受聘为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特约编纂,参与《常熟市志(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修订工作,有机会接触常熟丰富的文献史料。我将常熟地方文化研究文章结集为《书乡漫录》,交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随后又著《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常熟翁氏文化世家》(广陵书社2009年版)、《文学书香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常熟图书馆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广陵书社2017年版)、《书海人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等,主编《常熟文学史》(广陵书社2010年版)、《常熟藏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等。
曹培根教授部分著作
读书、教书、著书,真是其乐无穷!
现在,我正从事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江苏文库·史料编》副主编工作等,意在弘扬传统书香文化,并从事阅读普及教育,为书香城市、书香校园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知悉以全民阅读实现中国梦当从家庭、校园开始,从个人做起。
注:曹培根,1957年12月生于苏州,常熟理工学院教授,2017年11月荣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