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丰香果:杨惊雷老师的三个故事
2019年10月30日08时18分    阅读:31743
供稿单位 / 本站

【编者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多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校园里涌现出很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教师。近期校党委宣传部将依托学校新闻网“理工星空”品牌栏目推出“杏坛耕耘者”专题,通过宣传报道一批受到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好评的一线教师,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参加学术会议(正)-2.jpg

【人物小传】杨惊雷,女,1972年生,1993年来校工作,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中共党员。她爱生敬业,注重以德施教,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她躬身践行,开拓进取,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引路人;她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强化研究意识;她自学微课制作技术,与学生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她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她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共产党员”,获得“教学创新奖”“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实习带队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等系列荣誉。

杨惊雷老师说她喜欢讲故事。所以,关于她的采访就是从听故事开始的。

她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地点是在东湖校区。“那个学期,我有几堂课安排在晚上。”她说,“班里有一个常熟本地的学生,她的腿受了伤,但仍坚持来上课。这让我很感动。”但更让她感动的事情发生在课后。当两节课上完,她发现,这名学生的母亲竟一直等在教室外面。这时她才了解到,这位母亲为了不耽误孩子上课,于是把受伤的孩子送来,然后等着下课再带她回家。

这件事让杨惊雷触动很深。学生及其家长对课程的重视,以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爱,都让她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身上的职责非常之重。她对自己说:如果课程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那就太对不起他们了。所以,你没有任何理由不把课上好。

在学校里,杨惊雷对于备课的认真态度早就是出了名的。有人问她,都上了二十多年的课了,还需要备课吗?“当然需要,不仅要备课,还要持续更新课程内容。”她坚定地说。

关于课程教学,她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广,传统的课程,从内容到讲授方式,都未必适合他们。如果不做出更新改进,课堂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她严于律己,坚持反复备课,对每一门课不断进行反思,补充新的案例,甚至重新梳理结构,以此提升自己的讲授能力。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把每一门课都讲在时代的节奏里。

游学.jpg

“课堂永远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关于这句话的思考,来自于杨惊雷的第二个故事。在一次学校承办的在职教师培训活动中,一位专家教师给老师们忠告“课堂不能只是老师演得好”,否则老师只是自得其乐,而学生不过是在看戏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学进去。

“这位老师的话让我想起自己的课堂。”杨惊雷说。她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都很不错,大家对她的评价也都很高,可还是会有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她决定从自身找原因,重新审视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互动及课外辅导,都坚持作反思改进,通过持续的自我提升,创造更好的课堂生态。

“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不能让学生只是‘看戏’,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入戏’。”杨惊雷说。

杨惊雷用以提升教学水平的“办法”有很多。借助网络,从网易公开课观摩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优秀课程,到现在的MOOC课程等,她总是时刻补充、丰富教学知识,观摩、学习授课方式。她还积极开展微课制作等,与自己的学生以及其他教师一起,努力把专业教学变得更有效、更高效。

结合数学师范专业的特点,她还特别注重加强与地方中小学校的交流,有时是利用指导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去现场观摩,有时则干脆主动跑去人家学校“蹭课”,寻找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自己所讲授课程有关的现实信息。

“走进真正的中、小学课堂,你就会明确知道它们的教学要求,对老师的要求,以及课程关注的点究竟是哪些。”她说,“然后再回到大学课堂,通过对比、调整、完善,教学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有个在实验中学实习的大四学生,前段时间在QQ上跟我说,他目前在给学生做提优班辅导,所使用的资料有很多都是我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听到这个反馈信息,杨惊雷很开心,“这说明我的课堂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学没有脱节。”

111.jpg


从事师范教学工作,杨惊雷关心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同样关注学生对于本专业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对数学师范专业既往毕业生的调研中,她发现,迄今已有十多名校友获得了“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这个现象引发了她的思考,进而有了她的第三个故事。是什么让一批校友成长为数学教学拔尖人才?她觉得,这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教育课题。

她决定突破榜样式宣传和经验性描述,借鉴国外专家型教师的研究思路,组织学生去寻访这些“特级教师”,分析他们的发展阶段特征和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挖掘我校师范教育的传统特色和优势,从而继承并丰富师范生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的经验。

她组织、指导了“优秀校友成功之路”大创项目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苏州、无锡等地的优秀校友。“研究团队均为一年级的学生,理论起点低、研究能力弱,但他们有拜师学艺的激情,近距离接触特级教师,聆听他们的成功经验,感受他们的教学魅力,对有志于成为优秀数学教师的年轻学子是难能可贵的机会。”

实践活动的效果非常好。其中有个学生还因为参与这个活动而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向。他对这些优秀前辈的成长经历非常感兴趣,萌生了想进一步研究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决定把他们的事业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所向。

“我们会继续开展寻访活动,并最大程度上发挥这些优秀资源的价值,激励更多的学生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并成长成才。”杨惊雷说,“比如新生开学时请优秀的校友来校跟学生做互动交流,或者学生实习前请校友老师来进行实践指导等等。”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沃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杨惊雷很喜欢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中的这几句话。执教26年,她正是这样孜孜不倦、不紧不慢地默默耕耘着,用一点一滴的浇灌,培育日积月累的成长,直至桃李满天下,果香飘四方。她始终将爱和责任贯穿在这个耕耘的过程中,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平凡却动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说不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与学生合影2.jpg

(志刚/供稿 乐攸/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