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1年04月12日09时50分    阅读:4436

【编者的话】2021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我校作为试点高校迎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扎实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认真落实学校迎评促建工作,以评估促改革、促发展,本学期我校继续推出《高质量发展》专栏,宣传报道各学院、部门在对标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和一流应用型品牌大学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如何明确目标,对照差距,找准发展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并精准发力抓落实的思路与举措,助力“十四五”时期学校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微信图片_20210326144205.jpg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依据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等重大战略部署,我国汽车产业正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旺盛,缺口巨大。

为主动适应汽车产业发展新态势,我校紧紧抓住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于2021年2月与常熟市人民政府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十四五”期间校地双方聚焦合作的三大产业方向之一。立足校地合作“赋能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目标,我校汽车工程学院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积极推动开展优化专业结构、构筑产业科研平台,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等系列举措,精准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为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

一、聚焦产业发展,优化新能源专业结构

2021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1〕1号),我校正式获批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内首批获批该专业的高校之一。

汽车工程学院始终聚焦汽车产业发展并对应进行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学院原有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两个专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现已停招,车辆工程专业起初只有“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一个方向,随着汽车对于电子和电控设备的需求愈来愈大,于2018年增设了汽车电子方向,以主动适应汽车领域的电子化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是响应新能源汽车国家产业发展主动进行的又一专业结构优化举措,该专业设置招生后,将与学院现有专业一起,形成涵盖氢燃料电池汽车、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专业布局,并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发展特色和主流,对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8888DSC08127合1.jpg

目前,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要专业方向,学院已设置《车用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课程设计》《新能源汽车工程综合创新(实践)》等三门课程,并购置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耐腐蚀分析试验系统、新能源汽车内饰件品质分析系统、新能源汽车管路动压脉冲系统、新能源汽车管路内腐蚀试验系统等专业建设配套设备,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师引进、实验室建设、科研团队培育等工作也正在日程进行中,将在“十四五”期间不断完善提升。按照专业发展计划,自今年起,汽车工程学院将陆续新建2到3个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改造3到4个汽车相关实验室;每年建设6门院级精品课程,新聘任5名左右专兼职教师,引进2到3名新能源汽车领域高水平专业师资和产业教授等。

大学生CIT方程式车队作为学院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自2013年成立以来,以每年一辆新车的节奏,迄今已推出7代燃油动力方程式赛车,并多次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取得不俗成绩。随着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设置招生,CIT车队在原有的燃油车车队基础上,已按燃油、电车两个方向进行了车队重组并开展了造车实践,9月新生入学后将继续吸纳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新生加入电车车队。学院计划下半年造出第一辆新能源电车,并期待以两支车队如期参加11月举行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二、汇聚校企智慧,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设置同步,汽车工程学院积极搭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中心两个产业科研平台,加快引育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科研骨干力量,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并力争产出高水平应用研究成果。

我校苏州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jpg

我校苏州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其中,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自2020年5月组建成立以来,已形成“四所一中心”(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所、材料防护与资源再生研究所、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所以及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服务中心)的框架布局,组建了新能源与能源清洁利用技术研究团队、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研究团队、汽车轻量化研究团队三个研究团队,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服务开展建设,以检测技术为突破,以智能网联技术、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轻量化、材料防护与资源再生为着力点,打造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研究平台。

校长江作军带队赴常熟氢能源研究院调研.jpg

校长江作军带队赴常熟氢能源研究院调研

目前筹建中的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中心将与常熟市相关氢能源研发企业合作,计划逐步建成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研究实验室、双极片性能研究实验室、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实验室、氢燃料电池空气循环系统研究实验室等,构建较为完整的氢燃料电池共同服务平台,力求建成立足常熟、辐射长三角的氢燃料电池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并通过选聘高水平教授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形式,增强科研水平并遴选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联合培养。

汽车工程学院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科普讲座.png

汽车工程学院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科普讲座

新能源产业科研平台建设有力推动了相关高水平应用研究成果的产出,2020年度,由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研究团队完成的“柴油机颗粒物来源解析与多场协同后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随着后续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中心科研力量的进一步整合优化,学院将在政府奖等更高水平科研成果方面力求突破。

三、 深化产教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为持续提升服务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坚持产教融合基本路径,致力于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和学校高水平学科专业,打造以“行业班”为落脚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区”。目前已与区域内的观致汽车有限公司、苏州英特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大陆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法雷奥西门子 (常熟 )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开展了“行业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前后参加“行业班”项目的学生达290余人,其中2020年与苏州英特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观致汽车等7家企业进行“行业班”人才培养,参加项目学生34人。该模式受到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各方的一致好评。

“行业班”以学生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为中心,主动对接区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合作主体的选择、培养目标的确立、学生准入和退出机制、企业师资的权利义务、企业培养阶段学生的权利义务、学生的激励机制、“行业班”学分互认机制、“行业班”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行业班”办学成效的考核机制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也为进一步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联合打造汽车类现代产业学院打下了坚实基础。

汽车工程学院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建设研讨会.jpg

汽车工程学院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建设研讨会

根据与常熟市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自2021年起,汽车工程学院将联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常熟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地方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聚焦氢燃料电池汽车,校地企共同培养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人才,为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在前列提供一流服务平台和应用型人才支撑,并开展无人驾驶技术等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前沿科研工作,助力我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更进一程。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筹建工作正逐步进行,按照“十四五”发展规划,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将在新能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课程,制定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产业学院计划每年从学校相关专业中遴选30名左右学生开设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班,并完成2到3个新建或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同时每年吸引5名左右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常熟开展联合培养工作。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逐渐建设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日益成熟,汽车工程学院还将依托产业学院推进智能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申报、设置及招生工作,并进而申报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不断提升产业学院建设的人才培养价值与影响力。

汽车工程学院打造汽车类现代产业学院,以服务区域汽车产业,培养汽车工程应用型人才,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汽车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办学定位,主要培养秉承“立本求真,日新致远”校训,立足于区域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行业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与行业精英。

(纪虞/供稿 吴涛/审核 乐攸/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