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奥林:“选定目标不emo”
2021年12月03日15时28分    阅读:31115

【人物简介】张奥林,河南商丘人,我校材料工程学院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曾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员”“创新创业好青年”等荣誉称号以及校级三等奖学金。2021年,获得校“金种子”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江苏省决赛一等奖。入学以来,分别以第一和第三作者身份发表四篇SCI论文,其中一篇为封面文章。

从刚见面时打招呼,到落座后交谈,张奥林言谈举止间都在向笔者传递出一种“从容”的感觉。一位大三学生的从容从何而来?或许与他获得“挑战杯”省赛一等奖有关,也可能与他连续发表四篇SCI论文有关,但肯定不仅仅因为这些。骄人的成绩,或者耀目的光环,从来只是浮掠于表面的光芒;真正的从容,应该生发于某种长期以来所习以生成的隽永内在。

采访过程中,张奥林围绕他的学习经历总结了三句话,主要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其话里话外,可以明显感觉到那份从容的出处和由来。

“抓住机会主动出击”

大学两年多来,张奥林日常上课、做实验、参加竞赛,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如果说他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什么不同,那就是相对其他同学更多了一点耐心和认真。只要老师安排下来学习任务,无论多难他都会努力完成,从不允许自己打半点折扣。

“这些都是机会。”张奥林说。他的想法简单且明确,每一项实验任务,每一次竞赛挑战,都是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机会,所以没什么好说的,必须要抓住这些机会,一点一滴地做起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为持续的学业成长打牢每一步基础。

2021年上半年,学校组织“金种子”创新创业大赛,张奥林认真备战,全力以赴,以颇具创新性的作品获得了大赛特等奖。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次比赛也是全省“挑战杯”赛事的校内选拔赛,5月13日,他和另一名同学代表学校出征第17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江苏省决赛,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张奥林2.jpg

张奥林(右二)与出征“挑战杯”省赛师生合影

从校内赛到省赛,进阶条件的达成,优异成绩的取得,毫无疑问离不开永不懈怠的坚持和努力。张奥林用成绩证明了这一点,也进一步坚定了他的学习“机会”说。

而且在他看来,面对各种学习“机会”,作为学生不单要去抓住,更要保持“主动”。大一下学期,杨捷老师成为他的导师,他立刻就跟杨老师联系,听取指导意见,咨询学习安排以及申领实验任务等。杨老师了解到他英语不错,给了许多优秀的英文文献让他翻译研读,帮他快速培养起对学术论文架构的理解,随后又细心地指导他进行论文写作。他发表四篇SCI论文的科研成绩,即起步于这样的学习和锻炼。

“你应该主动联系老师,而不是等着老师来找你。”张奥林说。每每看到有同学不肯积极联系老师,一副被动学习的样子,他总是感到很惋惜,也很无奈。

“有反馈多交流”

张奥林很看重“交流”。

首先是跟老师交流。“做实验要踏踏实实地做,实验之后则要及时跟老师反馈。”他认为,向老师汇报实验进程,反馈实验情况,不仅是实验环节中的应有之项,也是加强师生间交流的起步路径;专业学习在实验中探索进行,也在跟老师的反馈交流中不断开拓提升。

他尤其觉得,刚入学的新生更应该多跟老师交流。“在学习起始阶段,专业知识不强,要想做好实验,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需要来自老师的更多指导。”张奥林说。

张奥林5.jpg

还有跟学长交流。材料工程学院2015届有一位毕业生叫邹建华,大学四年一共发表了12篇SCI论文,曾经是全校闻名的“科研小王子”。采访过程中,笔者提起他,问张奥林了不了解。

“当然知道啦!”张奥林笑着说,“而且可以说他是我同一个课题组的师兄。”

大一刚进校,张奥林就听人说起过这位比他高八届的学长,并且当时就将其视为心中榜样,萌生了努力学习、向之看齐的想法。备战“挑战杯”省赛期间,他由导师介绍跟“榜样”取得联系,当时邹建华正在美国读博,他就通过网络请教学习,从论文写作提升到学科竞赛经验指导,得到了很多帮助,让他感到十分受益。“多跟同组、同方向的前辈学长及同学交流,非常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成长。”他说,“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也是团队力量的体现。”

交流对象当然不仅仅限于自己的老师和学长、同学。张奥林说,参加“挑战杯”比赛期间,有很多让他难以忘怀的场景,其中之一就是众多选手聚在一起交流。“大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目标相同但各有特点,思想碰撞在一起,所形成的科研氛围非常浓厚。”

“当然也感觉到压力。”张奥林说。当对手大多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有名学府时,很难不感到压力,但他虽有压力却并不畏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发挥出来就好了,有什么畏惧的!”说这句话时,他的语气中充满自信。

最终的比赛成绩,为这份自信标注了一个朴素的注脚。

“选定目标不emo”

“我emo了”是句网络流行语,近两年来比较流行。其大概意思是指一个人变得情绪化,而且通常是些负面情绪,类似我“悲伤了”“颓废了”“抑郁了”……,等等。

张奥林在访谈中也用到了这个词,不过他说的是“不emo”。

“选定目标并学习起来,就不emo啦。”张奥林说,面带微笑。

最初实验做得不顺利时,张奥林也有过懊恼,但他很快就学会了控制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不emo”这句话,是他对自己的鼓励之语,也是现实的经验之谈。

张奥林7.jpg

做科研要有目标方向,但目标并不容易选定,从尚未明确目标到选定目标这段时间,张奥林称之为科研热情培养期,此时最重要的事是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当感觉到自己对科研越来越有兴趣,并且为做出来的成果感到自豪时,差不多就是有目标了。

“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张奥林强调,“不要什么事情都去做,消耗太多精力。”

因为他这句话,笔者曾把张奥林归为典型的“学习派”,不过在随后的交流中,又很快推翻了这一认识。

“我不怎么打游戏。”张奥林说,“但比较喜欢打篮球,羽毛球等也能打。”他还是材料工程学院篮球队的一员,今年5月份本来要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理工杯”篮球赛,但因在南京备战“挑战杯”赛事而缺席。院队打比赛时,有同学用手机给他看了一段直播,聊作安慰。

“明年春天的‘理工杯’,我一定会参加。”他表示。

张奥林3.jpg

张奥林(右四)与篮球队队友合影

显然,张奥林并不是只会学习。他把“学习”看作学生的本色,有着关于如何“学习”的各种方法认知,却也懂得如何在做好“学习”主业的同时,协调多种校园生活元素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描述他: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同时又不乏生活情趣。

两年求学打下的扎实基础,已让张奥林早早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他始终记得,在南京“挑战杯”赛期间,那些个洋溢着浓浓科研氛围的交流时刻。所以,考上研究生,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探索科研世界的深邃幽远,是他关于未来最近的梦想。

张奥林4.jpg

采访地点是在逸夫图书馆东侧的子川河畔。隔河望过去,对岸一组高大的建筑就是张奥林所在的材料工程学院。

阳光温暖的光影下,河流、天空、建筑……,看起来也十分的笃定从容。

从容的校园,从容的学生,大学之美,于兹或见。

(志刚/供稿 吴涛/审核 纪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