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公布,我校以第一申报单位荣获一等奖2项,分别为丁晓原教授的《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论文)和顾永安教授的《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著作);荣获三等奖1项,为王小龙副教授的《胜浦山歌:一个吴歌歌种的定点考察》(著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规格最高的政府奖,该奖项为江苏省人民政府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个人和集体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和普及成果,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研究。本届最终评选出获奖成果750项,其中一等奖120项、二等奖300项、三等奖330项。
丁晓原教授
【个人简介】丁晓原,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吴学术》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担任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的评委。
主要从事散文、报告文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研究文章200多篇,其中5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转载复印。出版著作《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等10多部。主持“‘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转型研究”“现代转型中‘五四’散文与晚清散文的关联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研究项目。曾获得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文学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多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评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苏州市劳动模范等。
【获奖成果简介】以报纸为物质基础的发生于近代的报告文学,在其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基本的文体特征。作为时代文体的新闻文学类型,报告文学因其时代的演进和媒体传播形态的更新,它的写作和文体的规制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全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多态化、媒体生活的泛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非虚构审美文化,显著地推进了中国报告文学的转型。原有的新闻性有所弱化,代之以非虚构的故事性,非虚构叙事成为文本文学性建构的基本方式。写作主体性退隐,全知式作者的“报告”渐变为有限视角的“对话”,作品的政论性淡去。书写对象向现实和历史漫溢,题材的窄化已被打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消解着既成的模式化,报告文学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达成其新的价值定位。要之,报告文学已由新闻文学方式演化为叙事性非虚构文学方式。由此,我们需要走出固化,重新认知报告文学。
全文从六个方面论述:“全媒体”语境与报告文学;题材转型-现实与历史的多向拓展;个人经验的导入-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中书写;叙事重心的偏转-从新闻性到故事性;表达方式的更新-从报告到对话;媒介融合-从纸媒到图文声像。
顾永安教授
【个人简介】顾永安,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专家,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地方高校学术协作联盟学前教师发展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等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在《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期刊报纸发表论文100多篇,代表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专著得到了高等教育界关注和好评。《关于推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政策建议》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0多项。
【获奖成果简介】《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研究导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凸显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创建了我国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理论体系,具有原创性与开拓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马陆亭作序评价:“该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的工作,作为我国第一本专门研究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专著,一定程度上具有开疆辟土的价值与填补空白的意义。”同时,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洪才、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建如、安徽艺术学院副校长柳友荣、荆楚理工学院刘欣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阙明坤、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校长李克军等专家学者对《论纲》的开拓性贡献、创新性意义、应用性价值等予以高度好评。
王小龙副教授
【个人简介】王小龙,文学博士,我校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硕士毕业后来校工作。2005年博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专业,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及音乐学(师范)专业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在扬州清曲、吴歌、虞山琴派等研究领域有一定积淀,曾主持文化部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项,出版著作5部,参编教材4部,发表论文30多篇。曾获省高校哲社二等奖1项,苏州哲社成果奖三等奖两项,常熟市哲社优秀成果奖两项等。
【获奖成果简介】胜浦山歌是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居民世代传唱的一个民歌歌种。胜浦是由江南水乡农耕文化居住区向现代城市化居住区快速过渡的典型。研究胜浦山歌,将有助于深入研究当今城市化快速推进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民间音乐的当代保护提供鲜活个案。本著作是作者基于对胜浦山歌的长期考察和思考后的结晶。全书分为七章,分别从胜浦山歌的历史、生存环境、唱词研究、音乐研究、著名歌手、胜浦山歌的诗性文化、胜浦山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对胜浦山歌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书后还附有作者搜集的胜浦山歌数百首,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