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左明明,男,1988年7月生,江苏射阳人,博士研究生。2015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材料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5年7月进入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工作,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油田、农药、橡胶、涂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双创计划项目、江苏省产学研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及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另主持企业横向项目9项,在《Chem. Eng. J》、《Polym. Chem》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29件,获江苏省组织部双创计划-双创博士、科技厅-科技副总高层次人才称号,获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科研:研用结合,稳步前进
今年是青年教师左明明进校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他已成功获批国家及省市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项,同时主持了9项应用型企业横向项目,29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基础研究强调阐述新知识、提出新理论,应用研究会为社会带来新产品、新成果,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秉持着这种科研理念,他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步发展。
在一个中石化企业横向项目,企业需要研发一款新型压裂液破胶剂产品,要求该产品能够在油井高温、高压、高剪切、高矿化度条件下实现定时爆破的效果,而市场上还未有相关成品。接到这个项目,左明明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市场上还未有过此类产品,整个理论体系无从参考,必然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兴奋的是项目是个极大的挑战,但更是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这个项目让他整整一年都没有睡好过,走路在想、吃饭在想、睡前醒后还在想。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尝试、大量试验、分析总结,近两千次的实验,用掉了7本厚厚的实验记录本。付出总有回报,历时一年多,终于研发出了新产品。
在此基础上,左明明对其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进一步分析扩展,衍生出新的思考和研究重点,便成了他国家青年基金项目的点子,而凭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前沿的创新点,2017年他的国家基金项目成功获批。
左明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定时爆破型微胶囊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其核心点就在于定时定点爆破释放,它像定时炸弹一样起到定时爆破作用。而目前的应用市场上和研究文献里,所涉及的都是缓慢释放型产品。而在左明明的研究中,纳米级的微胶囊包载破胶剂,胶囊壳材可以在油井的高温高压下保持稳定,又可以定时爆破。这样的设计有两个作用,一是定时成胶,将本来水油层混合分布结构中的水层变为固体胶质,为出油提供条件;另外,将油层中的聚合物转化为水状及时排出,扫清障碍。这样一来一回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出油效率。
在以往企业横向项目和国家青年基金项目的经验积累下,左明明的中石油项目也已顺利结项。该项目核心是“特种压裂液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是对以往技术的升级优化,最终达到产业化生产,大规模服务市场。此外,左明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拓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做的是《抗湿滑树脂基多功能橡胶硫化剂》项目,该硫化剂添加到橡胶里,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橡胶硫化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喷霜”难题,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抗湿滑性能,赋予橡胶轮胎在雨天行驶时具有防打滑的作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该项目产品目前已批量生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同人的两条腿,如果能互相支持、交替利用,那么一定可以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左明明说道。
态度: 方法得当,厚积薄发
“一个是方法得当,一个是持续积累。”被问及如何做好科学研究时,左明明这样说道。
方法得当是项目运行顺畅的前提,而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勤于思考。“我特别喜欢分析实验,会根据实验结果做大量分析,通过搜索大量文献资料寻找灵感和思路,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当常规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左明明认为“逆向思维”非常重要。横向项目需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企业员工对行业最新动态和产品研究更加及时和专业化,项目多是经过企业内部多次分析论证而无法解决,抛给高校教师的项目多是难啃的“硬骨头”。“传统的思路或者是在文献上可以查到的做法,一般无法解决,要运用逆向思维。”左明明说道,“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切换思路,拓展演变后去解决问题,有时甚至需要另一个行业的思路解决当前问题”。
寻找到正确的研究方法后,就需要不断积累了。“第一次申请国家基金并没有中,当时也没有明确的切入点和思路”左明明说,而随着做的项目越来越多,他的思路更加多元而清晰,对申请书做了修改补充。他印象最深的是赴成都开会的路途,“我的国家基金的逻辑框架是在火车上完成的,火车上的思路特别多,别人在睡觉,我就在思考我的基金。”纵向科研项目强调的是基础理论,而不是技术研究,因此从现有的课题中提出核心科学问题很重要,但核心有时候可能很小众,可参考的文献和体系也相对较少,前期的积累会比较困难,这时候就需要耐得住性子,慢慢的积累并赋予大量的有效思考。
积累的过程中,科学的时间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左明明的经验是一定要做好长期和短期的时间规划,严格执行。“在电脑里写下近一个月的大事节点,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手写一份to do list清单”。计划赶不上变化,有时候白天忙起来,晚上要加班到12点甚至凌晨一两点完成当日计划。熬夜加班赶计划的弊端就是“晚上越做越精神,早上昏昏沉沉”,左明明也在实践中慢慢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晚上11点钟休息,早上起得更早一点。”
“任何人都是这样,方法得当,付出心血慢慢积累,自然会有爆发会有收获”左明明说道。
教学:研教结合,创新育人
“海底世界的玻璃如何合成的?冻梨从冰箱中拿出一段时间后,里面化了而外面却冻了一层冰,什么原理?为什么刚洗过的头发会显得清爽蓬松,亲水基和亲油基是如何作用带走头发油污的?”左明明的课堂,贯穿着他“应用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他喜欢将科研工作引入日常教学中,如讲授《材料物理化学》这门课程时,他常以大家触手可及的生活产品为例,讲解其合成方法、合成机理以及其作用原理,再逐步引入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最后联系实际,介绍企业通过该理论可以生产哪些产品,及其工艺流程、工艺要求、复杂工程问题等。这样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考学习内容,熏陶和促进学生科研思路的形成和科研思维的建立;另一方面,研教结合,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左明明最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把本科生当研究生来培养,会鼓励同学们勇于接受错误的实验结果,实验数据错了就倒逼学生寻找问题所在,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会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论证,拓展思路,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思考通过哪些思路和方式去解决问题,思考过程中需要搜索分析大量信息,于是知识储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再遇到相似问题也会触类旁通,在大脑中调取相关案例,快速处理新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正是这样的培养方式,培育出越来越多契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很多企业直接来实验室要人。”左明明说,“实验室里有多名学生因表现优异,综合能力较强,企业十分满意,为他破格提升了工资薪水。”而这一切都归结于学生频繁泡在实验室里思考解决问题,以及良好习惯的不断养成。左明明认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至关重要,而教师对此负有指导和监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