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深化产教融合,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为毕业生解就业难题
2024年05月22日16时49分    阅读:431
供稿单位 / 本站

外宣1.png

https://www.xdkb.net/p1/szjq/j9m49/475195.html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2024届毕业生就业规模再创新高,达到了1179万人。在求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表现出“求稳”心态,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群体增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强化组织领导,提升就业工作重要地位

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共同担任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政齐抓共管,每年细化年度就业工作方案并制定责任清单。学院领导班子带头、全员参与访企拓岗,积极走访重点企业,2023年至今走访企业百余家,拓展岗位千余个,与海康威视、华兴源创、华勤技术、富纳科技等优质企业建立联系。

将就业工作列为年度党政重点工作任务,通过党政联席会、学院教师大会、学工例会、班主任工作会等场合持续推动就业工作进度。明确工作职责,班主任、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积极参加招聘宣讲活动,主动与企业对接交流,推荐我院优秀学生,构建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大就业工作格局。

创设多元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校内专业基础学习+1年企业实习实践经历,联动校企合作课程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程参与,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输送真正与社会与市场接轨的专业型应用人才。

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多个产学研用平台,包括西门子、贝加莱、信捷、三菱电机、发那科等。目前我院已与倍福、德普等公司合作开设了多门校企合作课程。相关平台和课程面向师生开放,为学生技术提升、眼界开阔、企业交流提供了平台支撑,打通了学生求职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学院高度重视企业在毕业生毕设课题中的参与与指导,实施双导师制。毕设课题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学生根据求职意向及自身专业特长进行课题选择,真题真做,企业课题比例达近80%。毕业生参与企业实际课题实现了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留在企业就业奠定了基础。

搭建多维平台,提升校企育人合力

学院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与贝加莱、上海发那科、海康威视等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形成基于产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制、校企联合举办学科竞赛、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已实现联盟企业就业,就业岗位专业匹配度高,薪酬待遇好,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成立“先进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卓越工程师合作教育联盟”及“机器人与机器视觉技术校企合作教育联盟”,进行业内头部企业资源整合,目标是培养适应和引领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目前联盟在校内外共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实践中心及企业联合实习基地,成立了“常理工—海康机器人机器视觉应用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进入行业领军企业的就业实习通道。

强化精准服务,提升就业工作满意度

为做好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学院成立“摆渡人”辅导员工作室、“职心”辅导员工作室、“职能”辅导员工作室,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讲座培训等形式,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生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求职技能指导。目前辅导员工作室共服务学生800余人次。

建立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台账,明确帮扶责任人、细化帮扶措施,实时掌握学生就业进展,全方位进行求职辅导,精准推送岗位信息,不间断向企业“送才上门”,助力学生尽早就业。同时,向家长发布就业信息和最新就业政策,帮助家长了解就业形势,引导其主动参与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下一步,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将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持续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通讯员 李玉玲 祝宇

(祝宇/供稿 徐晴/审核 知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