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天:青年榜样带青年 育人初心终育人
2022年06月30日15时30分    阅读:27413
供稿单位 /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人物小传】吴凌天,男,1989年9月出生,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发酵工程专业,同年进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工作。现任生物科学与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生物工程系主任。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1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件,转让3件;带领支部入选校级首批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生物工程设备》入选校级示范课程。先后获江苏省首届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苏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张家港领军人才、常熟理工学院“三育人奖”、“科研先进个人”、“青年五四奖章”、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项等。

图片1_副本.png

教书育人:春无遗勤,秋有厚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吴凌天走上大学讲台的第一天,就这样提醒自己。五年来,他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标“四有”好老师,以坚守一线的责任担当和求真务实的教育情怀投身教书育人工作,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吴凌天注重教学效果。课前,他总是认真备课,力求每节课都能呈现最佳的授课状态。课上,他风趣幽默,有时会用一些零食作为签到前五名或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奖励。认真的备课、风趣的授课,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也是侧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吴凌天上课不拘泥于形式,不断求新求变。面对疫情下的网课教学,在2022年春学期主讲《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程时,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他把“三尺讲台”搬进了“云端”,在自己的书桌上向同学们实体展示5L发酵罐的各部分结构,他心想:既然没办法把同学们带进实验室,那就把实验室里的发酵罐带入“云课堂”。换个方式教学,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教书育人不是“一书塑造万般同”,而是“一溪初入千花明”。吴凌天在不断更新先进教学理念和提升学术素养的同时,也把个人的育人经验和教学思想分享给同仁。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线上、线下授课

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关于人才培养,吴凌天认为每一堂课是教师和学生的“最小战略单元”,而课程是解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应用型人才培养更突出“设计-制造”能力。五年来,他以“科研反哺教学”、“产教融合”的理念,积极进行《生物工程项目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形成了“真实情境+任务分配”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新模式,设置真实项目的问题情景、分配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三阶段、六环节”交互学习:三阶段包括“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分析评价”,六环节包括“讲-学-做-答-评-馈”。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产,在探究、分析、评价、创造中发现创新能力的不足,从而促进主动学习和能力提升,为学生形成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阶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1.jpg

“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思维导图

基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生物工程项目实践创新课程》被列为校级一流课程,获批1项校级教改课项目《基于CDIO的生物工程项目实训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成功发表1篇核心教改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工程项目实践创新课程建设的逻辑与实践》,课程团队也荣获首届江苏省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20628105915_副本.jpg

创新创业:日积跬步,踵事增华

作为高校党员教师,吴凌天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敬业修为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入职之初,便创办了专业创新社团——生物催化学社。他鼓励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培养他们的专业实验技能,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定期开展Seminar学术会议及各类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吴凌天认为:“作为大学生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应该在实验中进行自我的提升”。

微信图片_20220628111446_副本.jpg

生物催化学社

从面试考核加入社团到实验技能培训熟练上手,社团成员逐渐掌握菌种选育、蛋白表达、工业发酵等技术;在查阅文献、讨论交流和团队协作中,主动开展课题实验。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等提升专业素养。

让学生“完成一个双创课题、参加一项学科竞赛”是社团成员的必修课。吴凌天以专业创新社团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五年来指导学生毕业40余人,其中考取硕士研究生20余人。陈乔煜和王利莹同学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孟巧等7位同学获常熟理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同时在他悉心指导下,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6篇(一区SCI 4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以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项。钟倩和陈国轩获国家奖学金,王利莹、卢成慧和赵国祥获许璞奖学金;钟倩获苏州市苏州好青年荣誉称号、郗栋楠获苏州市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正是在吴凌天的关心下,社团里的每个成员才能硕果累累。

微信图片_20220628112154_副本.png

从进社团到毕业,冬至包饺子、深秋品蟹、暖心送考等活动始终是专业创新社团的保留节目,吴凌天一如既往关心着社团成员。钟倩回忆说:“吴老师让我又体会到了初高中时来自老师的殷切关心,大学在我眼中是开放的、自主的,老师们给了学生很多自由,而吴老师的关心让我在自由中未能迷失自己,让我知道了上大学要真正地干点实事。”

科学研究:披星戴月,开拓创新

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愿意坐冷板凳,吴凌天就是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不怕苦、不怕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他这样与学生说道。对于投身科研的人来说,一旦踏上科研之路,就没有终点。要更好地工作,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吴凌天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专注于科学研究工作,秉持初心,不断发展自己。正是因为热爱科学研究,目前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篇、核心论文2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项;主持国家级、省级、市厅级以及横向项目10余项;获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之星”和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这些科研成绩,都是吴凌天用自己无数个夜晚换来的。学生们一早去实验室的时候,总能看到吴老师的车已经停在实验室的外面了,一直到晚上10点多学生们都走完了,他的车还在那里。

微信图片_20220628133107_副本.png

校企合作:实践应用,成果转化

吴凌天注重把科研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转化。从筛选得到微生物多糖高产生物防治菌,到发现其又是一种良好的微生物源生物刺激素,可用于农业生物防治和提高农产品产量,这便是作为学者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为了能大幅降低传统微生物多糖发酵成本,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最终决定采用混菌同步发酵方式来代替传统发酵,使微生物多糖能够规模化生产。同时,还开发了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糖生防农用植物酵素,该酵素不仅有生物防治和植物促生作用,还因其以农业可腐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制备,亦能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吴凌天走访企业,无惧风雨,努力将科研技术转化为产业果实。他帮助公司攻关技术难题、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进行材料撰写,帮助企业获2021年张家港人才项目,获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农业科技领域决赛创业组二等奖等。

微信图片_20220628133216_副本.png

服务社会:热心公益,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党龄的党员,在工作岗位上的吴凌天踏实奋进,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中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2022年苏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区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阵地。为协助基层防疫,吴凌天第一时间向尹山湖景花园社区报名防疫志愿活动,主动找到所在小区物业参加志愿服务,辅助小区物业维护核酸检测人员秩序、做好通知工作;同时,他还报名参加了华欣村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同时,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对居民进行防疫知识宣传,并主动担任核酸检测点环境消杀工作。只要得空,防诈骗、千村美居工程、疫情防控等志愿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他总希望能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微信图片_20220628133434_副本.png

吴凌天深信“人间有胜境,追求无止境”。作为一名党员,他本着一颗教书育人的暖心,坚持“三全育人”的恒心,坚持不懈探索精进,为莘莘学子撑起一片蓝天,为教育事业增添一抹亮色。

(徐徐/供稿 凌正飞/审核 伍味 南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