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再建功 奋进新征程——常熟理工学院“五一”劳模及优秀团队风采展
2023年04月29日09时48分    阅读:10651
供稿单位 / 工会

劳动节2023-6_副本.jpg

劳动创造未来,奋斗成就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在高校践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要把其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具体环节之中,就是要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劳动理念,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劳动情怀,敬业爱生、精业乐业、潜心育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新阶段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思路,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师生员工凝心聚力、负重奋进,立足岗位作贡献。

值此第133个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校工会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问候,劳动者是最光荣的时代强音。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劳模和优秀群体,共同学习劳模、崇尚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让劳模朴实的话语、实干的精神和真挚的感言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岗位再建功、奋进新征程!

【上篇 劳模风采】

陈百顺_副本.jpg

北京市劳模 陈百顺(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教师)

陈百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带头人、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轻工“大国工匠”,北京服装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国家标准“户外运动服装 冲锋衣”第一起草人。曾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发明创业奖”“中国针织行业优秀总工程师”“中国针织行业优秀设计研发人员”“标准化十佳人物”“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主要从事功能性纤维,功能性纺织品、功能性服装、3D及服装数字化的研究。共完成授权专利60余项,起草国家、行业标准23项,获得中纺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纺联专利优秀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际行业ISPO大奖20余项。

陈百顺表示,来到常熟理工学院,怀揣梦想和热爱,希望可以在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在企业的实践积淀,并将其转化为系统理论,为学校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添砖加瓦,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为行业、专业发展作出贡献。

吴珏_副本.jpg

苏州市劳模 吴珏(外国语学院教师,左二为吴珏)

在2018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建设,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改革的春风让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焦点,这是一条全新的赛道,也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崭新机遇。作为常熟理工学院的一名一线教师,吴珏表示,在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为争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贡献更多力量。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养。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交互合作,才能实现知识的创造与增长,培养高质量人才。吴珏始终秉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文科教师,苦心研读语言学相关理论和文献、踊跃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苏州市科研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语言学、语用学和新闻话语研究等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和成绩。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所转变和创新。吴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保姆”。在教学中重视发挥阅读、讨论、作业、研究、观摩、实践、展示、汇报等多种学习方式的作用,把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把教材知识学习与其他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现场环境结合起来,以服务于学生高质量、高效率的自主学习。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教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吴珏笃信“以就业为导向、和市场接轨,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她经常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生们也获得了各类荣誉,如邢质彬同学在第二届“外教社杯”江苏省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中荣获特等奖。此外,她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开始实习或创业,17级英语3班就业率达到100%。

吴珏表示,在争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道路上,必须坚定地迈出第一步,并且带着希望一直走下去。

王任劳模创新工作室.jpg

苏州市劳模 王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前排左三为王任)

“每每与学生交谈,看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或充溢着对未来无上的期盼与憧憬,或闪烁着困于当下的怅然和迷茫,总是会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些曾经共同挥洒汗水的青春年华,那些与学校共生共长的鎏金岁月,因为年轻,觉得未来即使迷茫却有着无限的可能。飞速发展的科技让许多神话变为现实,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不少人惶恐地球上的人类未来会不会被自己造出的机器人消灭,所以忙碌勤奋是不是加快自我毁灭,劳模是不是不如躺平者?我倒觉得,大道至简——人类的潜力永远比机器更大,需要不断自我开发,而开发来自于学习和探究。与其担心人类的前景,不如深切关注当下的人类。”

王任表示,作为老师,不必过多担心知识过时,而要时刻关注不同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材施教。如果能够如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般仅一个“仁”字,对不同学生回答出不同答案,那学生的潜能和爆发力将是巨大的,要做到这些,每位师者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和探究学生。呕心沥血、披星戴月,依旧是师者日常,所有的放松和懈怠都是不负责任的,在跟机器赛跑的时代,更需要劳模精神,勤劳刻苦光荣,懒惰懈怠可耻,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成为追光的人。

凌正飞.jpg

苏州市劳模 凌正飞(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凌正飞表示,既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责任与担当,用优异的业绩去书写劳动的辉煌,也要立足本职岗位去思考并实践如何达成学校的建设目标。

党建引领,练好内功。充分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的互融互促,做实“党建+”。不断加强学院教育教学、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的内涵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建设质量。

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努力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同时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创新十大育人工作体系,推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凝心聚力,营造氛围。党建工作要服务于师生发展,切实为师生办实事,解决好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让学生专心于读书学习,让教师专心于教学科研,营造好干事创业的氛围,凝聚起全院师生的力量共同为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团结奋斗。

产教融合,校地互动。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夯实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地互动、融合发展,科研工作要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建设,同时也要反哺学生培养。

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把自己的劳动岗位作为创造人生价值的平台,为学校建成一流应用型大学作出更多贡献。

张方舟工作团队剪影2.jpg

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张方舟(科技产业处、人文社科处处长,左二为张方舟)

奖章是奋斗的见证,而劳模精神却会一直激励你永不停步,奋进新征程。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张方舟始终立足自身岗位,在科研管理、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贡献“劳模”力量。作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扎实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着力解决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实施有组织科研,统筹推进科研各项工作开展,使得学校科技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羊,他克服困难创建平台,多次赴企业调研、交流、合作,为团队“搭平台”“争资源”“找项目”,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带领团队取得新的创新成果。

在教书育人方面,用“初心”待学生,鼓励学生要珍惜青春,树立远大的目标,刻苦钻研,练就一身“硬功夫”“硬本领”,通过学习、劳动体现个人价值,发挥才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要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钱丹.jpg

苏州市劳模 钱丹(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劳动最光荣,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学校聚力争创江苏省一流应用型高校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一目标充满挑战,更催人奋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校每一个师生的辛勤劳动。作为学校学生工作条线的教师,她一如既往、激情满怀,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到学校热火朝天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去,用情呵护,用心陪伴,护航学生一路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坚定信念、锤炼品德、掌握本领,以远大的理想确立人生航向;教育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点滴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鼓励学生勇于就业,诚实劳动,勤勉工作,书写不凡,早日成为光荣的劳动者,在职场上自信地施展才华。

起而行之,攻坚克难。笃志前行,虽远必达。怀揣着学生的真诚,肩负着教师的责任,如今,我们站上了更高的起点,瞄准了更高的目标。钱丹表示,要做好学校的一颗螺丝钉,继续默默奉献于她所热爱的学校、热爱的事业,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态度,将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为心之所向,学校的未来、学生的未来,潜心耕耘,砥砺奋进。

【下篇 优秀团队风采】

王任劳模创新工作室2.jpg

王任劳模创新工作室

王任领衔的常熟理工学院 “融媒体创新工作室”以学校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号运营中心两支师生团队为人才依托,通过“双中心”融合发展,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实现优势互补、平台共建、产品共享、场地共用的新模式,凝聚了“敢为人先、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团队精神。团队紧扣社会主题和师生关切,与常熟市融媒、姑苏区融媒共建,用作品讲述生动朴实的故事、深入浅出的道理,展示学校发展,弘扬社会精神,产生良好的价值引领效果。

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显著。作品“传播力”强:工作室成立以来,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年均制作发布作品近300个,最高播放量超1200万;学校强国号作品累计被全国平台采用60余篇,其中首页推荐达15篇,荣获学习强国“同学汇”(首批)优秀运营高校;网络文化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95项,荣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微课类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摄影类三等奖等荣誉。话题 “引导力”强:两年多来,共推出30多个10万+话题,采用航拍、svg交互、网络评论员主导等方式,确保话题正向的同时,提升话题参与者的多感官体验;成功处置突发舆情。

张方舟劳模创新工作室.jpg

张方舟劳模创新工作室

张方舟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张方舟教授为带头人,集聚了计算机学院10位中青年教师和一批研究生、本科生的创新团队。以“师生共建、师生共研,服务常理”为创办宗旨,以“时不我待,争创一流”的精神,以工业智能计算与安全科研团队为人才依托,以科研项目攻关为抓手,以教工学生团队为聚力,围绕工业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向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和创新工作。

工作室充分发挥技术攻关与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果展示与转化作用,实现技术攻关、反哺教学、社会服务。工作室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素养,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水平高、勇于钻研的创新团队。工作室的主要目标:一是发挥劳模带头示范作用,放大劳模效应,引领教职工学习劳模、争做劳模;二是将工作室建设成为一流的创新型团队,研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平台和技术;三是培养和指导本科生参加互联网+、ACM、挑战杯、创青春等各项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年来,工作室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获评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服务企业30余家,到账经费27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26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8篇,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本科生120余名,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

生物工程系集体合影.png

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育人理念,先后获评江苏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苏州市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团队;吴凌天副教授还获评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通过产教融合共建江苏省重点建设产业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学院”,每年培养毕业生300余名,74%在苏州区域就业并成长为单位骨干,为苏州市生物医药万亿产业集群的构建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团队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力和凝聚力,获批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以及苏州市外籍院士工作站。

“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成员先后荣获上海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吉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近三年依托各类省市级科研平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30余项,承担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经费近2267万元,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优势显著。团队还注重科研反哺教学,以特色专业社团为抓手,促进科教融通、专创融通,近三年指导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一等奖8项,其中徐兵教授和张涛副教授先后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苏州市工人先锋号】智能视觉信息处理团队.jpg

苏州市工人先锋号 智能视觉信息处理团队

智能视觉信息处理团队致力于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以及数字经济和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处于先进行列,并在省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2021年,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每年新增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团队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团队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人工智能挑战赛,均取得学校历史性突破成绩。团队成员张方舟被授予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和苏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周立凡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江获苏州市“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孙月琴/供稿 王燕/审核 南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