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晨:挖掘教育的智慧与理性之光
2023年11月03日14时13分    阅读:8920
供稿单位 / 师范学院

【人物小传】夏之晨,女,1990年生于江苏兴化,2020年获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常熟理工学院工作,现为师范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关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分享、学生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等问题,承担《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Current Psychology》《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心理科学》等期刊上发表CSSCI或SSCI期刊论文12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教改课题1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获得2021年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计划等荣誉,担任《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1.jpg

专注教育实证研究

“学术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的过程,慢速度和笨办法是通往扎实研究成果的必要手段。”从心理学转到教育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初,夏之晨曾有段时间专门用来攻克跨学科的入门问题,几乎整日与文献为伴,听上去可能枯燥难耐,但也正是在那段时光中,她充分汲取了养分并扎根成长。尽管两个专业的关联性很强,但她发现,想要讲好教育学的故事,需要有更强的理论建构、历史逻辑和全球视野,也更需要有坚实的证据。结合自身前期的知识基础,夏之晨坚持选择量化的或实验的研究方法去探究现实社会情境下的教育问题。

对于研究话题的选择,夏之晨习惯于将科研融入日常,通过观察周边现象去挖掘问题。她认为,学术研究者需要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研究问题感兴趣,要做善于发现的研究者。读书期间,她发现创造力是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开始思考研究生的创造力是否跟导师,特别是中国式导师的领导方式相关。《Authoritarian–benevolent Leadership and its Effect on Graduate Student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便是该问题的成型之作,发表于《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SSCI期刊)。文章通过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探讨了仁慈型导师领导行为和权威型导师领导行为的组合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及内部机制,发现当导师恩威、领导水平均高的情境下,研究生的内部动机和创造力水平最高。

此次的投稿经历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后续围绕高校科研团队导师领导力、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分享等主题陆续发表了3篇相关的SSCI论文,高校科研团队最终也成为她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话题。2021年又借助博士论文成功申报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好似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夏之晨相信研究话题是有延展性的,只有围绕研究话题演进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在专业领域掌握话语权。

2.jpg

“大到促进社会发展,小到改变个体人生,教育对人的生命质量、成长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夏之晨的另一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中小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成就问题。她认为,相比普通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陪伴的缺失,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特有的问题。通过前往安徽省霍邱县、湖北省随县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夏之晨留心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留守儿童比例存在差异性,而这种班级比例的分布可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和社会比较对象,最终会反映在他们的学业成就上。通过追踪研究,相关成果《The forma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athematics self-concep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新教育实验行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表于《Current Psychology》(SSCI期刊)和《中国电化教育》(二类期刊)。

坚守学术初心与理想

学术研究是一项“屁股要与板凳结盟”的事业。“当缺乏灵感时,我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和书籍;学习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数据处理技术,这也是做好学术的必要环节。”夏之晨认为,寻找科研创新点、掌握新方法的过程好比挖金矿,持续的输入才有可能结出一点点果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拥有从事科研工作的高度认同,还需要前期积累的成就感的加持。“即便自我怀疑时常伴随左右,或者觉得孤独、困难,但我也从未想过放弃。”在学术道路上,“升级打怪”是夏之晨对自己学术工作的形象描述。

此外,如何规划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时间安排,可能是所有“青椒”的必修课。回忆起第一次上课,夏之晨表示,“想到要上课就会很紧张,那时候几乎没有心思碰科研,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备课。”“当整块时间被打破时,我们需要学会拼凑零碎的时间,见缝插针地考虑自己的研究问题。”当养成这种习惯后,不管吃饭还是健身,思考学术问题都一直在进行着。

3.jpg

引领学生学术思维发展

在教学和科研项目的指导过程中,夏之晨希望学生能够学到活的知识,并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借用孔子的观点,即做到“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用学。”在讲授《普通心里学》《教育心理学》时,除了课本知识,夏之晨还会与学生分享心理学或教育学比较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初步的印象。在课堂互动中,夏之晨往往会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毕业论文或科研项目的指导过程中,夏之晨则会提供一些有趣的选题,激发学生科研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思考、攻克难题。

作为班主任,夏之晨要求学生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能够为父母、社会、国家甚至人类作贡献;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努力成为一名善于学习和反思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有能力胜任但犹豫不决的学生,我会推他们一把,希望他们增加更多的体验。”学习之余,她鼓励学生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给自己设限,多尝试、多探索,做自己觉得有意义和开心的事情,不要给大学留下遗憾。

“学习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研亦是如此。在引导学生发展的同时,我需要不断充电,勇毅前行,力争做真研究、高质量的研究、有价值的研究,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夏之晨如是说。

(焦煜宣/供稿 管勇/审核 南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