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昶:从企业研修一路走来
2020年05月13日09时51分    阅读:45077
供稿单位 / 本站

【人物小传】王书昶,男,1985年11月生,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2015年8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1-5月受邀赴台湾大学光电工程学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2015年8月进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作,目前为苏州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氮化镓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纵向项目4项,主持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5项。近年来在《Optics Express》《IEEE Acces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多篇,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被国际半导体行业著名杂志《Semiconductor Today》作为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专栏报道。申请国内发明专利30余件。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获得2019年江苏省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年获江苏省科技厅科技副总高层次人才称号,获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MVM3D1L(]ZGS0RQREH[MB.jpg

一、把科研主阵地放在企业

入校工作第五年,王书昶也迎来自己第一个科研“五年计划”的收官年。纵向科研项目方面,他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横向科研项目方面的成绩则更为突出,他前后主持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5项,项目合同经费逾400万元;此外他还申请了国内发明专利30余件,PCT国际专利6件,授权发明专利5件。

各项工作硕果累累,王书昶是如何做到的?他的回答颇为耐人寻味:“把科研主阵地放在企业”。这个思路来自他入校以来的工作实践,以及基于工作实践对于个人科研发展的思考。2016年,他主动兼职做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科研秘书,此后跟学院领导和其他老师一起走访调研了周边很多企业,认真了解企业的研发需求,同时探索调整自己的科研定位。

刚开始工作时,作为工科博士背景的王书昶常常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不要做科研?另一个是在校内实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做科研?这两个问题一度困扰过他,但随着企业走访调研工作的深入,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实验室建在企业,利用企业的研发平台,在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学校当时正在推行一个‘青年教师企业研修计划’,允许教师脱产半年,进入企业研修。”王书昶说,“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2017年,他主动申请了赴企业研修。正是这一次“走出去”,让他得到了把科研工作想法付诸实践的机会,从此他将自己的教学科研需求与行业企业的研发需求紧密结合,将校企合作产学研当作自己科研工作的主阵地。

2222TYY.jpg

疫情期间在企业工作

二、助力企业同时提升自我

2017年至今,从赴企业研修,到在企业兼职并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与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王书昶的日常。长时间的工作磨合中,他与企业员工成为朋友、伙伴,更结成企业研发攻关的团队。他们经常一起交流、学习,共同就企业产品研发问题进行探讨,合作日益深入。

“企业产品的研发周期往往都很短,一般2-3个月可能就要有明确的结果,以便公司做决策,决定到底要不要往前推进。”王书昶说,“所以团队经常加班加点,不定时地开展项目讨论和研究。”有时候有了一个好的想法,他们甚至会半夜爬起来讨论,不断修改甚至推翻方案重来也是常有的事。

以参加南通海迪科光电公司研发团队攻关健康照明技术为例。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王书昶开始与该公司进行合作,参与对常规光源封装技术方案的改进与完善,通过对光谱进行调试,检测光谱缺失,以优化照明对于人体节律调节的影响,把光源做得更健康,更适合人们的使用环境。从技术方案提出,到产品成型,再到产品落地,王书昶和项目团队成员一起,无时无刻不在争分夺秒地推进,最终研发出了具有专利保护的行业领先的一种全光谱调制技术。

“当一个产品方案,经过了若干次的讨论和修改之后,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客户或市场需求的时候,那么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书昶说。

疫情防控期间,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基础上,他仍然克服困难,坚持服务企业。为了减少往返高速拥堵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不耽误项目研发进度,他干脆直接住在了公司宿舍。“上半年公司承担的多个科研项目即将面临结题验收,同时新产品的研发,也同样不能停下脚步。由于疫情导致企业复工推迟了一段时间,整个研发团队,周末基本上都在岗,大家都想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疫情既是灾难,也是机遇,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王书昶说。

随着合作的深入,王书昶与企业合作了更多的产学研项目,部分项目成果还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也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厅科技副总高层次人才称号。同时他还逐渐拓展与企业在新领域的合作,在助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和管理能力。

33333TTY.jpg

带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左一)

三、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王书昶前后承担了近10门次的专业课。

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的经历,王书昶总是能给学生带来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分享,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一条条生动的案例,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既有内容又有内涵,不但让学生喜欢上了听课,也更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在企业参与研发的工作经历,让我的课堂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他说。教学上,他秉承“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理念,不断地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行业展览及技术交流会议等,通过让学生跟行业环境的充分接触,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技能。

王书昶还特别擅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作精准指导。他所带班级的考研初试上线同学人数在全学院名列前茅;他指导的部分学生经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训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部分同学被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他累计指导30多名本科生做毕业设计,有一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他也一度获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他还作为主持人申请了3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前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

知识讲授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育人”。王书昶从2016年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就特别重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求自己做到随时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尤其是对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懈怠的同学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指导,坚持让自己成为他们学习路上的“领路人”。对于班上的部分贫困生,他关心有加,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王书昶还积极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他所在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工程认证的大背景下,他始终不遗余力地为促进专业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并脚踏实地进行实践探索。身体力行推进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成果反哺专业教学,是他这几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思路。“以校企合作积累的经验促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进而促进行业产业发展,是我一直扎扎实实在做并将继续做下去的事。”王书昶说。

IMG_20180315_124058.jpg

参加功率及化合物半导体国际论坛(右)

(宗宣/供稿 不言/审核 志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