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学生工作思路探索
2018年03月21日09时17分    阅读:5880

——以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专业为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迭速度的加快,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校企合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探索的一种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传统的老专业,在近几年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专业特点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基本办学思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基础上,在保证核心课程基础上,寻求专业转型,面向社会、市场、业界办好应用专业。具体操作实践是:在保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植入相关企业管理培训类职业能力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推动学生更加有目的地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给学生工作带来一定挑战。学院对如何创新学生工作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以下探索: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牵头,加强契约意识教育,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特点,加强学生的契约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将外部约束转化为内部自律。此外,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制度教育工作。如制定完善的出勤考核制度,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纪律;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公平考核,并及时反馈。每项制度责任到人,进而保证工作的有效进行;建立人才培养计划执行与家长沟通机制,签订学校、家庭、学生个人三方协议;推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购买工作,应对突发事件;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尽最大可能减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培养质量。

第二,营造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由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转变。在办学理念上,一方面要强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接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在过程中体现出企业文化精神,用企业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来影响学生的精、气、神,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工作作风。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文化建设上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将企业里的规范管理和员工的文化意识融入校园文化中,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更早地向社会、企业的需要过渡,转换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更有责任心、更有眼界、更有上进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三,延伸课堂教学,关注课堂之外的教师培养。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在进行课堂上系统的理论教学之外,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和学生专业特点加强学生课堂之外的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企业培训类人才,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企业日常综合管理、企业管理咨询、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团队建设、企业形象塑造、企业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此,学院在学生课堂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工作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宣传说服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演讲能力、新闻写作能力、资料汇编能力、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成为学生基础课堂之外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学院提出共青团工作、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体育工作都要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的工作思路。

第四,建立信息化学生工作平台,创建厚实高效的学生工作模式。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学生将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不在学校,学院将建立相对合理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成长状况,保证培养效果。可以通过班级QQ群,班级微信平台、班级飞信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回收材料、开展网络会议、请假考勤签到等,有效提高学生工作效率,也可建立相关的博客和微博,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学生心理以及生活方面的辅导。

第五,借鉴走动式管理,将学生的成长融入企业工作实践中。按照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前两年在校内进行严格训练,打牢专业基础、语言基础。第五学期学生进入企业,结合企业实践,由企业老师开设相关课程,学生力所能及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第六学期学生带着企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回到学校,查阅资料、创新思考、寻找答案。第七学期学生再次进入企业实习,验证知识的应用效果,提升工作水平,并结合企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要围绕时空的转换开展。学院设计的基本管理原则就是落实企业导师,实行主动管理,动态关注学生成长。具体措施是制定学生校外巡查制度、双导师制度、周五汇报制度等,达到学生分散、学生工作统一、定期巡查研究、就地解决问题的学生工作模式。


(徐志坚 吕玉/供稿)